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2025年10月的蓉城秋色中,一场名为“谛听琴心”的古琴独奏音乐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奏响——台湾琴家李孔元先生 以丝弦古琴演绎《梅花三弄》《沧江夜雨》等经典曲目,全场座无虚席,听众们静心聆听,这不仅是为琴坛耆宿成都唐中六先生九秩荣诞的献礼,更是海峡两岸琴缘三十载的深情见证。
这样的盛事,恰似古琴艺术千年脉络中的一脉清泉,既映照出前辈琴家的高山流水之契,也涌动着当代传承者的青春活力。而这场音乐会的背后,是“90后”青年琴人邓建新的精心策划。
初闻琴音,一见倾心
邓建新与古琴的缘分,始于中学时代。2003年,他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第一次听到古琴曲《流水》,那悠远深沉的音色,瞬间击中了他的心灵。尽管当时在广西南宁难以找到古琴老师,他仍通过网络不断聆听管平湖、吴景略、李祥霆、龚一、丁承运等名家的演奏,默默积蓄着对古琴的热爱。
直到高考填报志愿,他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毅然选择了武汉。在这里,他真正走进了古琴的世界,先后师从王晓春老师、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台湾琴家李孔元先生,十五年的习琴之路,始于一次心动,成于一份执着。
在邓建新看来,学琴不仅是技艺的磨练,更是心性的修炼。他最难忘的,是老师们身上那种对古琴的敬畏、对师辈的尊重。“他们在谈及自己的老师时,眼中总有光;在弹琴时,手中总有情。”
他提到明代《太古遗音》中的一句话:“学琴有四句,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缓急,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邓建新深以为然。他认为,古琴不仅是音乐,也是文化与哲学的载体。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理解琴曲中的情感与哲思。
自2013年起,邓建新在武汉开始系统从事古琴教学与非遗传承工作,后来他成立了“兰岫山园古琴研习社”专注于传统琴乐的教学传承。面对越来越多“90后”“00后”甚至“10后”的学员,他在教学中融入新编练习曲、古诗词吟唱等形式,激发着年轻人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我们不仅要传技,更要传心。”他说,“古琴不是古董,它是活的艺术。”近年来,他除日常教学外还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谭鑫培戏楼等地精心策划多场古琴音乐会,推动古琴从“小众雅艺”走向“大众审美”,“谛听琴心”古琴独奏音乐会正是其中一个。
对于对古琴感兴趣的年轻人,邓建新不轻易以“前辈”自居,而是热爱分享着自己的心得:“先学传统,把根基打牢,再谈创新。”他引用李孔元老师的“踵事增华,后出转精”,强调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教学相长,创新传承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李凤云老师的话,也是邓建新践行的传承理念。在推广古琴艺术的实践中,邓建新注重传统与当代的结合。2025年,他带领兰岫山园演出团亮相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古琴艺术周),本次演出不仅有他和最小八岁学员专注抚琴的传承身影,也有李树果、张涛等名家倾情助演,更通过竹笛、琴歌等多元形式,生动诠释“活态传承”的当代活力。传统的琴风、创新编排的曲目让他和工作室老师们以及学生们的演奏得到组委会与观众的高度评价。
琴路漫漫,其韵悠长。邓建新不曾将自己困于琴斋之内,而是将七弦之声带向音乐厅、校园、非遗节,乃至更广阔的领域。在他指下,古琴是可感可触的当下,是孩童指尖的第一声泛音,也是音乐厅里的满座寂静。
这般传承,不着痕迹,却自有千钧之力。琴声落处,没有落幕,只有下一个开篇。(叶海蓓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天府书展|当阅读走出书页,“安逸四川”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天府书展|三地联动、微剧破圈!“文化名家采风行”启幕,四川文旅融合探索新范式
天府书展|阿来与乔叶,带我们走向诗与远方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