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书香论道

阿克鸠射:我见证悬崖村云端上的幸福梦

昭觉县悬崖村的那道绝壁“天梯”,镌刻着彝族村庄的幸福蜕变。我曾68次探访,以文字镜头记录其从“藤梯险途”到“文旅新村”的蝶变,我见证了悬崖村从贫困符号成为中国样板。藤梯惊心、钢梯安心、楼梯舒心,三级“梯”的迭代,正是彝区跨越发展的缩影。如今游客纷至,村民增收,乡村振兴活力尽显。悬崖村,不仅是村庄变迁史,更彰显了让“云端幸福梦”落地成真的中国力量,映照着凉山彝区的辽阔未来。

ScreenShot_2025-11-14_210106_642.jpg▲悬崖村天空之谷(2025年6月)


六月的大凉山,索玛花盛开,千枝凝翠,万蕊焕新荣。

大凉山,山连山,坝连坝,山间开满索玛花和荞麦花。大凉山的风,从谷底迅疾吹过,猎猎作响,仿佛在翻动厚重的历史书页,低语千年变迁的动人故事。

古里大峡谷绝壁千仞,美姑河激越奔腾。清晨,大凉山的晨雾还没有散去。悬崖之上,怪石嶙峋,杂草和灌木遮蔽了大山的褶皱,桀骜的雄鹰傲视天穹,野鸡已在林间鸣叫。

站在大凉山腹地的狮子山山脚下仰望,高高的“之”字形钢梯闪着银光,深扎于绝壁之上,直抵云端。近千米的垂直高度让人生畏,这条由1500多根钢管、6000多个扣件修建而成的2556级钢梯,如同巨龙般蜿蜒盘旋于峭壁之上。天梯尽头,便是“悬崖村”。

悬崖村,原名阿土勒尔村,坐落在凉山州昭觉县古里镇山坳中,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坐拥壮丽山地与险峻悬崖。过去进出村寨,需要攀爬落差800多米的悬崖和12段共218级的藤梯,因此得名“悬崖村”。今天的悬崖村闻名全国,但人们关注的早已不是那条藤梯,而是那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84户、344人搬到了县城附近的安置点;次年5月,又有198户、875人陆续搬迁。至此,全村282户、1219人全部搬进了县城窗明几净的新居。

转眼,5年过去了。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这个曾经悬在绝壁上的村庄,被2556级钢梯重新托起“云端上的幸福梦”,正演绎着从深山腹地到文旅新村的蝶变。

ScreenShot_2025-11-14_210251_192.jpg 

▲2013年2月22日,笔者在悬崖村采访的一角


2016年11月以前,在悬崖村,外人入村、村民外出,都必须顺着藤梯攀爬。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深沟险壑,有的地方能下脚的空间甚至还不到半个脚掌大。藤梯常年经风吹雨淋,极易腐朽,攀爬时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上学的孩子们战战兢兢,村民们每翻越一次,都犹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作为土生土长的昭觉人和第一个报道、拍摄、书写悬崖村的记者、摄影师和作家,我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悬崖村更有着深深的牵挂。2013年2月,我带队走进悬崖村。那次经历至今难忘:我们攀藤梯、穿峭壁,费时14个小时,最终抵达了悬崖村。后来,我把这次经历写成8万字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第一次将悬崖村的故事带到了公众视野。

《悬崖村》在央视播出.jpg 

▲《悬崖村》在央视播出


从2013年2月起,我曾68次到悬崖村实地采访,在一次又一次爬藤梯、攀钢梯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用文字和图片记录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3月和2020年10月,我的两部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天梯》分别出版发行,分别荣获中国好书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八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奖、第十届四川文学奖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奖,并被翻译成英文、阿拉伯文等29种语言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2020年10月我的12集同名长篇广播文学剧《悬崖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同时上线新媒体,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由此我也成为第一个荣获此奖的中国彝族作家。 

ScreenShot_2025-11-14_210419_544.jpg 

▲悬崖村新建的钢梯(2016年11月29日)


2016年11月,悬崖村建起了一条长2.5公里、宽1.5米的钢梯,村民上山时间也缩短到1小时。钢梯还加装了扶手,大幅提升了安全性。基础设施随之延伸进村,信号覆盖、宽带入户,村民开始上网冲浪,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当最后一户人家走下钢梯时,我站在山崖边,望着脚下蜿蜒的银色钢梯,思绪万千。悬崖村见证了伟大的脱贫攻坚历程,它成了一个样板、一份历史遗存。凉山州脱贫攻坚实景博物馆将其编号为003,永久留存这份镌刻在山河之间的时代印记。

ScreenShot_2025-11-14_210516_538.jpg▲2020年5月13日,悬崖村村民搬迁一角


如今的悬崖村,已成为备受瞩目的乡村旅游胜地。村口公路右边的峭壁上,彝汉双语书写的标语“撸起袖子加油干”格外振奋人心。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我见证了一个小村庄一步步蜕变、破茧成蝶的历程。那条盘旋在悬崖峭壁上的“天梯”,不仅是通往外界的捷径,更是象征发展的阶梯。每一次攀爬,都是村民向困难宣战的勇气,每一次回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ScreenShot_2025-11-14_210759_834.jpg

▲2020年5月13日,悬崖村村民在新楼房前合影


5年间,悬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迁入新居,他们的餐桌上不仅有“坨坨肉”,还有更多精致的菜肴;家中用上了饮水机、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等等,这些曾经背不上悬崖的家电,如今成了新家的标配……从大山到城市,不仅是居住空间的转移,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村民变居民,他们全方位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用自己的双手铺就新时代的幸福之路。

在昭觉县电子科技公司车间内,杨铝洗、阿火阿果等从悬崖村搬迁来的彝族妇女,正熟练地组装着电子元件。在此务工的女性村民,既能灵活就业,又能照顾家庭,有的还学会了刺绣,真正撑起了“半边天”。

生活在山下,产业在山上,成为一些村民的选择。为了帮助更多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悬崖村按照“长短结合、种养互动、农文旅互融”的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靠土地流转,种植油橄榄、脐橙和养羊等方式增收。如今,村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入股旅游业收益近千万元。

ScreenShot_2025-11-14_210617_752.jpg▲悬崖村风景美不胜收


攀着钢梯回到悬崖之上,沿途随处可见游客前来探险、打卡。曾经的畏途,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钢梯是我们的根,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故事。”吉克木果是村里的“90后”,他选择“两头跑”:一边在社区经营一家便利店,另一边回到悬崖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民宿、养蜂,他还通过网络直播销售核桃、花椒、野生蜂蜜等当地特色产品。

ScreenShot_2025-11-14_210656_161.jpg▲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在新居点搬运日常用品


悬崖村第一书记兰金贵说,像吉克木果这样“重返”悬崖村的人还有很多。整村搬迁后,村庄原址上开始了景区建设。2023年,悬崖村“天空之谷”一期项目开工,2024年7月,游客中心和民宿酒店开门迎客,悬崖村的魅力正持续释放。

景区优先聘用本地村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投身各行各业。大学毕业后曾在西昌从事酒店管理的莫色日洛,成为前台接待员;村合作社成员某色拉博担任文旅项目安全员兼讲解员,每月有4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莫色衣林从小内向不爱说话,大学毕业后回村成为景区讲解员,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2024年12月,悬崖村钢梯因海拔跨度最大,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吸引了更多户外爱好者前往体验。如今,悬崖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国际山地户外体验等文旅资源,力争打造全国一流旅游乡村品牌。悬崖村人用热气腾腾的羊汤、郁郁葱葱的橄榄树、充满烟火气息的民宿,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5年来,路在变、产业在变,人也在变,唯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始终未变。悬崖村用滚烫的事实证明:只要敢闯,再陡的悬崖也能踏出一条康庄大道!

悬崖村的变迁,是一个小村庄的大跨越,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印记。藤梯—钢梯—楼梯,从步步惊心的藤梯到坚固省时的钢梯,再到抬脚就迈步的楼梯,三种不同的“梯”,浓缩的是悬崖村进步的阶梯,悬崖村的路越走越宽。

ab09ef14886496502491c21df0599e0.jpg

▲笔者与《悬崖村》


【作者简介】

‌阿克鸠射(学名阿克日布),彝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79年12月生于四川昭觉,现任昭觉县政协党组成员、提案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委员会委员、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报告文学《悬崖村》、长诗集《阿克鸠射作品选》等14部作品,被译为29种语言文字在全球发行,作品荣获四川好书、两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四川文学特别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人民政府文艺精品奖、2019中国好书、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摄影作品两次获习近平总书记现场翻阅点赞,30余幅摄影作品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等国家级省级大型主题展览12次,部分手稿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收藏珍藏。先后荣获“四川省委宣传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文学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作家”“凉山州先进个人”等12项省州级表彰,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摄影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编辑:何建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主题阅读

天府书展|当阅读走出书页,“安逸四川”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天府书展|三地联动、微剧破圈!“文化名家采风行”启幕,四川文旅融合探索新范式

天府书展|阿来与乔叶,带我们走向诗与远方的对话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