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阅美文

校庆遇故知:一束鲜花牵起的岁月暖章

营山中学百年校庆的鼓乐声还在街巷间轻荡,高中时期我的班主任杨明强老师的电话便带着暖意叩响了我的心——“下午三点来接我,咱们陪86岁的老教授赵彻终先生,去看望他百岁的恩师。”挂了电话,我指尖仍留着几分激动,这校庆里的师生缘,本就比寻常日子多了几分厚重。

杨11141.jpg

▲作者与班主任杨明强老师合影(陈静/摄)

下午三点我准时到达,杨老师却因为宣传营山中学百年校庆赶了一夜的稿件,晚到了一会儿,见到我就说:“对不起,一不小心多睡了10分钟。”我得知情况后连声说:“杨老师太辛苦了,您年纪也大了,要注意身体啊!”

同行老教授赵彻终先生精神矍铄,出发时,在杨老师的带领下特意绕到街角的花店,选了一束鲜花,花开得正好,像极了岁月里未褪色的温情。他在卡片上细细写下了对老师的祝福,笔尖划过纸面时,仿佛连问候都沾了花香。 

车子一路穿行在营山的街巷,营山电视台的记者举着摄像机,与杨老师讨论起这场特殊探望的拍摄计划。抵达目的地时,路旁站着一位鬓角染霜的老人,他正频频朝我们来的方向张望。“这是我的老同学,易炳荣。”同行的赵彻终老先生说,话音刚落,我猛地怔住——那眉眼间的轮廓,分明是我年轻时在广播局共事的老局长! 

我几乎是快步冲上前,一把抱住他,双手紧紧攥住他的手。“易局长!您还记得我吗?”他被我突如其来的热情逗笑,却又带着几分茫然,上下打量我许久,摇了摇头轻轻说了声:“好像声音很熟悉。”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也悄悄模糊了旧日的记忆。“我是小云啊!”我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您当局长那几年,我是台里的播音员,第一年上岗您还夸过我声音透亮,嗓音难得,工作积极努力,是个好青年,我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呢!”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易局长记忆的闸门。他原本略带浑浊的眼睛骤然亮了,握着我的手力道也重了几分,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温暖的弧度:“记得!怎么不记得!小云啊!你那声音一出来,整个营山都能听见精气神儿啊!当年你离开营山,我还跟办公室的人说,咱们台里少了个好嗓子!”说着,他又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那力道里的熟稔,仿佛我们从未分开过这些年。

易局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百岁老教师蔡松柏先生早已坐在沙发上等候,见了两位80岁的学生,他们手拉着手,话里全是跨越数十载的师生情。记者忙着记录这温馨的画面,镜头里,老教师指尖划过老照片,八旬学生们凑在耳边轻声说着过往的趣事,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把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暖金。

杨11142.jpg

▲八旬学生赵彻终与易炳荣看望101岁恩师蔡松柏先生(杨明强/摄)

待采访告一段落,我拉着易局长和曾经非常关心我生活的易局长夫人薛琼碧阿姨坐在窗台旁,旧时光像翻书似的在眼前铺开。我们聊起当年营山县标志性建筑新建的营山广播电台大楼,聊起我第一次值机开广播他教我的注意事项,聊起了薛阿姨做的饭菜,聊起他退休后还常关心台里的事情……他记性不如从前,有些细节要想许久,但说起“声音”二字,却总能精准地说出当年的点滴。诚然,当年招考播音员确定人选的时候,评委们众说不一,后来才知道还是易局长建议选择我,原因很简单——“这小子声音特别好,很难找,是天生播音员的料。”

采访结束了,我们起身告辞。易局长送我们到门口,还在念叨:“小云,下次回来,一定要来家里坐坐,薛阿姨的菜你很久都没吃到了。”我心底那根软弦轻轻一颤,眼泪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转,那声音像极了我的老父亲,那么柔和,那么温暖!忽然我有些恍惚,就好像逝去多年的父母又回到了我身边,这温暖我会在心里一直默默地存留着,直到永远……

杨11143.jpg

▲作者与易炳荣老局长亲切交流(杨明强/摄)

汽车启动了,我回头望了望老局长挥手的身影,忽然觉得,这场校庆里的意外重逢,比任何庆典都更动人。一束鲜花,牵起了四代师生的情谊;一次拥抱,唤醒了跨越半生的同事情。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温暖,原来从未走远,只需一个名字、一句问候,便能重新鲜活,成为心底最柔软的印记。(作者:侯小云)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主题阅读

天府书展|当阅读走出书页,“安逸四川”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天府书展|三地联动、微剧破圈!“文化名家采风行”启幕,四川文旅融合探索新范式

天府书展|阿来与乔叶,带我们走向诗与远方的对话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