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大美四川

呼吸更甜、雪山常见!四川这份“十四五”生态答卷太圈粉

11月13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详解四川省“十四五”时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核心成就。从大气治理“啃硬骨头”到破解环保与发展“二元对立”,再到以生态惠民筑牢民生底线,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以系统思维和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步提升的“绿色答卷”。

微信图片_20251113211708_3106_153.jpg 

●攻坚治理大气污染

——从“优先治标”到“标本兼治”,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一直以来,在整个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可以说难度最大的是大气、压力最大的是大气,我们付出的精力和努力最多的也是大气。”钟承林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坦言。

“十四五”期间,四川坚持“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气污染治理“组合拳”。

第一招:强化预警预测,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控。钟承林介绍,四川持续强化西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建设,实现提前14天空气质量滚动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为应对工作打好“提前量”。

第二招:精准溯源,增强防控的针对性。依托3000多个空气自动监测站、超级站以及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四川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溯源平台,实时精准锁定污染高值区、高值点,实现对大气污染的异常数据和问题点位“百米级”精准溯源。

第三招:严格处置闭环,确保措施落地见效。通过预测预报、精准溯源后提出的精准管控措施,第一时间交给地方处置,处置效果及时反馈给省厅,形成工作闭环。

在工作机制上,四川建立了区域协同(川渝、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部门协同(联动交通部门抓好线性工程施工扬尘整治)和区域帮扶机制(成立四个省级常态化帮扶组,“一城一策”精准施治),以及财政激励机制(集中财力支持地方开展“蓝天赋能行动”,每个城市最高奖补3亿元)。

成效显著:PM2.5浓度去年首次降到3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今年1—10月进一步降至25.3微克,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0%左右;重污染天数比10年前减少80%;重点城市全部进入全国168城市排名的前80名,雅安市已跃升至全国第13位。“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成都市民关注的‘雪山指数’不断刷新纪录,今年已超过70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一张靓丽名片。”钟承林说。

 微信图片_20251113211643_3104_153.jpg 

●急踩刹车又轰油门

——以双向赋能破环保与发展辩证题,治污攻坚和经济增长二者兼得

针对有记者“环保和发展是矛盾对立的”的提问,钟承林明确表示:“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

“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钟承林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

“十四五”期间,四川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经济总量也连续跨过2个万亿级大关,突破6万亿元,升至全国第5位。这充分说明,“环保账”与“发展账”并不冲突,治污攻坚和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兼得。

钟承林介绍,生态环境部门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

环评审批:既严格说“不”,又注重怎么才“行”。“十四五”期间,四川4次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将“两高”行业、煤炭开采等存在重大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项目环评上收为省级审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2023年以来全省不予审批项目环评87个。同时,“决不简单说‘不’,尽力说清‘不行’的制约因素和‘怎么才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分区管控、规划环评、排污许可等制度衔接,实现部分项目环评落地周期缩短30%~50%;对重点项目实施提前介入指导服务,审批用时较法定时限普遍压缩60%以上,累计完成项目环评审批2.5万多个。

监管执法:既严格执法,又柔性帮扶。“对恶意排污、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始终利剑高悬。”同时,出台12条审慎包容的监管措施,实行“小过”轻罚甚至不罚,减轻企业负担。扩大规范检查“白名单”企业范围,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线上执法,今年纳入的企业超过3800家,现场检查次数较2024年下降60%。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中,对保障城市运转、保障民生等1.6万余家企业予以豁免。

 微信图片_20251113211605_3103_153.jpg 

●生态为民 生态惠民

——以“环境质量”获“民生质感”,不断满足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生态环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钟承林在总体介绍中强调,“十四五”期间,四川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持续转化为群众获得感,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90%。

在解决群众身边突出问题上,环保督察制度实施10年来,通过中省环保督察累计解决污水、臭气、噪声等民生环境问题4.4万余个,实现“群众点赞”的良好效果。在环境风险防控上,建成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应急体系,累计开展演练4500余次,突发环境事件数量从2020年的18起降至2024年的6起,降幅达66.7%,连续4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在宜居环境建设上,四川在西部率先出台美丽建设省域规划,建成5个国家级、29个省级美丽河湖,创建39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0个“两山”基地,数量稳居西部第一。从“吃得放心”的农用地土壤安全,到“住得安心”的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再到“无废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整洁,生态保护的成果正全方位浸润群众生活。

微信图片_20251113211653_3105_153.jpg 

●保护发展 协同并进

——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钟承林在介绍“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工作时,特别强调了“含绿量”“含碳量”“含金量”的平衡发展。

提升“含绿量”: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并建立分区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为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绿色标尺”。制修订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6部、出台地方标准19项,以更为严格、更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法规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降低“含碳量”:在全国率先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发布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碳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12亿元。建成省级林草碳普惠等一批碳普惠机制,推动大运会和世运会实现碳中和,四川成为全国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省份之一。

提高“含金量”:“十四五”以来,积极谋划推动3018个生态环境项目进入中、省项目库。改革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先后投入中、省财政资金285亿元,实施1944个生态环境项目,资金投入比“十三五”增加71.2%。用好绿色金融政策,推动政银合作,新增绿色贷款3475亿元,撬动超259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领域。

微信图片_20251113211551_3102_153.jpg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更加丰厚,美丽四川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钟承林表示,下一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继续统筹好保护与发展关系,确保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同步提升,让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景持续惠及各族群众。(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主题阅读

天府书展|当阅读走出书页,“安逸四川”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天府书展|三地联动、微剧破圈!“文化名家采风行”启幕,四川文旅融合探索新范式

天府书展|阿来与乔叶,带我们走向诗与远方的对话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