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每当这熟悉又动人的旋律响起,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这首中国当代音乐经典《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文化部原副部长、著名词作家陈晓光作词,而鲜为人知的是,歌中那片充满生机的“希望的田野”,原型正是成都温江的万春镇。
九月的温江,稻浪滚滚,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光泽。当我站在万春镇和林稻海的收割现场,目光落在栈道旁那块刻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故事”的牌匾上时,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悄然涌上心头。这首传唱数十年的歌曲,与温江这片土地有着深刻的渊源,其源头正是温江独有的林盘文化、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
时间回溯到1980年初,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农村题材歌曲音乐会”。彼时刚调入编辑部的陈晓光,恰好遇上了这一创作契机——他多次跟随中国音协联合地方音协组建的歌曲创作小组,前往安徽、四川、广东等改革浪潮涌动的前沿农村。他沉下心深入生活,脚踩田埂、倾听农人的心声,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在观察田间劳作的过程里,从鲜活的调研中一点点积累起满是烟火气与时代感的创作素材,为后续的作品埋下了坚实的生活伏笔。
当陈晓光来到温江万春镇幸福村,亲身感受到农民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农村的巨大变化时,内心激动不已。他回忆道:“当年我就住在温江,至今还记得,那时的田野里错落分布着一个个竹林盘,林盘中有不少农户盖起了新房,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那景象实在太美了。”正是这份触动,让他写下了“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这句经典歌词,而作曲家施光南拿到歌词后同样心潮澎湃,仅用一天时间便顺利完成了谱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它不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赞歌,更是一首关于希望与梦想的永恒诗篇。“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简朴的歌词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歌曲以“希望”为灵魂,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完美融合。旋律明快流畅,既带着乡土气息,又饱含时代激情,让人在聆听时能感受到一股深沉的力量。
这首歌的歌词绝非凭空想象的田园牧歌,而是温江农村改革现场的文学转化。陈晓光笔下“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的经典意象,实则是1980年代温江农民生活改善的直观记录。据温江地方史料记载,当时万春镇幸福村等村庄已率先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民通过土地确权获得了生产自主的权利,劳动热情大幅提升,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盖新房”的物质跨越。这种从贫困到温饱的切实转变,让“新建的住房”有了超越建筑本身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更新,更是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寄托。
歌词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多元农业景观描写,精准还原了温江“金温江”的地理特质。温江是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四河穿流、江水温润”的自然禀赋便滋养出了富足的农业文明。清代民间流传的“金温江、银郫县”顺口溜,印证了这片土地在成都平原“上五县”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深厚的农业基因在改革开放初期被充分激活,当陈晓光行走在万春镇的田间地头,他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翻滚的稻浪,更是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复苏与重生。
施光南为歌词谱曲时,融入了“中国民歌、戏曲的韵味与进行曲的节奏”,无意间用音乐诠释出了温江的文化特质。川西林盘特有的“宅—林—田—水”格局所蕴含的和谐韵律,与歌曲中既有乡土气息又具时代精神的旋律线条形成了奇妙的共鸣。这样的艺术处理,让歌曲既保留了“炊烟”“小河”等具象的田园元素,又通过进行曲的节奏赋予其昂扬向上的时代气质,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温江农民在改革初期既踏实安稳又充满希望的复杂情感。
值得关注的是,陈晓光曾强调,这首歌的“思想和情感在胸中酝酿了二三十年”。这意味着歌曲的诞生,不仅源于他对温江的瞬时印象,更是他长期观察中国农村命运的结晶。从“五七”干校时期赶粪车的经历,到改革开放后见证农村巨变,创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变迁相互交织,最终在温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最完美的表达出口。这种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融合,让歌曲超越了地域局限,成为整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在希望的田野上》诞生于温江绝非偶然,而是这片土地独特的林盘景观与改革浪潮共振的必然结果。川西林盘是“农家院落与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林中有田,田中有林”的生态景观,为歌词创作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视觉蓝本与精神内核。当陈晓光目睹“田野中点缀着一个个竹林盘,林盘中有不少农户盖起了新房”的景象时,他看到的正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画卷。
林盘更深层的文化魅力,在于其承载的“诗意栖居”传统。作为4000多年鱼凫文明的延续,温江林盘不只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文化基因的体现。在温江,林盘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的具象表达。林盘中的每一棵树、每一口水塘、每一座农舍,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故事。这种和谐共生的智慧,正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想要传递的核心。也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积淀,让温江农民对生活改善有着更细腻的感知与表达,让陈晓光能在与村民的互动中捕捉到最本真的喜悦情感。当这种地方文化特质与改革时代精神相遇,便催生了这首既具乡土气息又能引发普遍共鸣的艺术作品。
如今,当我们站在温江的田野上,望着那一片片林盘,听着稻浪翻涌的声响,仿佛仍能听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在风中回荡。这首歌向我们传递出一个道理:希望不只绽放在田野之间,更蕴藏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里。而这片孕育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土地也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人类对希望的向往,总会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找到最动人的表达。(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阅读+”新形态⑤丨阅读新“视界”:当科技与书香共舞
“阅读+”新形态④丨书香里的成长方程式:文轩亲子书店的服务赋能之路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