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茶馆数量突破1万家的城市肌理中,茶早已超越饮品的物理属性,成为解码四川文化精神内核的密钥。2025年7月13日,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在四川省图书馆“巴蜀讲坛”的讲座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从四川的茶馆烟火到文学的多元风貌,从茶道的本真回归到茶对现代人的精神滋养,娓娓道来中,勾勒出一杯茶里的生活哲学与文化密码。
提到谢有顺,大家脑海里想到的信息可能是:文学博士,一级作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等。但其实,谢有顺对茶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在谢有顺看来,茶首先是日常与日用的。他认为,茶再昂贵,终究是年年生长的树叶,不应被玄学化、神秘化。一些所谓 “资深茶人” 的说法,比如能喝出茶叶是 “清明前三天采且当天下过小雨”,或是刻意闷泡茶叶以求 “茶油” 来证明品质,都是对茶本质的偏离。“喝茶就是喝茶,要记得它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饮品,是每年都会生长的树。”
谢有顺认为,喝茶背后包含了中国人的两种信仰。其一,是对自然山水的信仰。中国人骨子里有着对自然和山水的亲近感,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文人留下了诸多纵情山水的诗文,寄托着人们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愿望。茶叶来自山野自然,受一方山水滋养,人与茶叶的交流,实则是与山、与地方、与气候的交流,通过茶能让人回到自然山水之中,这也是爱茶之人喜欢去茶山走走的原因。其二,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喝酒多为应酬,而喝茶常可独饮,人能在安静品茶中凝视自我、与内心对话。他甚至笑言,夫妻共饮时,泡茶的半小时能成为交流的契机,这正是茶作为生活方式的体现。
同时,谢有顺强调茶也有专业性,不能因其日常性而忽视。不同的树叶、不同的山、不同的制作工艺,都会让茶有天壤之别。比如福建岩茶,不同的坑、涧会造就不同滋味;云南因地理差异大,不同区域、山寨的茶滋味也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是茶能长久流传的重要原因。如今人们喝茶更趋理性,不再盲目迷信年份,而是注重茶的本质,这体现了对茶专业性的回归。他认为,平衡茶的日用性与专业性,才能形成对茶健全、理性的认知,而当茶人对技艺精益求精时,也值得敬佩。
在谢有顺眼中,茶兼具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文化为茶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历代文人对茶的歌咏,让茶从自然之物升华为文化符号。就像 “梅兰竹菊” 因文人赋予精神品格而成为 “四君子”,茶也因文人的阐释,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与认同。比如中秋的月亮,并非肉眼可见地更圆,却因李白、苏东坡等文人的诗句,成了承载思念与情感的文化符号;茶也是如此,历代文人的参与,让其超越了自然属性,成为精神的寄托。
谢有顺表示,普洱茶在所有茶中与文化、文人结合尤为紧密,其命名、解读、相关文章以及包装等,都融入了文化元素,文人在其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茶已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从物质性到精神性的飞升,既是物质的、自然的,也是文化的、生活的、精神的,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日常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特质,透过茶,能看到中国人对生活、自然与文化的深层理解。
●四川茶文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读者报:四川茶馆自清末兴盛以来,数量一直领先全国,社会功能在全国茶馆中也是最为丰富、别具特色的,特别是成都茶馆。四川的这种茶文化给您哪些直观感受?
谢有顺:成都本来就是一座休闲城市,这种慢节奏、这种休闲跟喝茶在精神上刚好是契合的,所以遍地是茶馆。这说明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中有一个缓慢的、悠闲的空间,同时也说明成都这个地方肯定有好茶的产出,继而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简而言之,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读者报:您在刚刚的讲座中提到了山水、文学和茶这三者之间是互相勾连的,四川有好茶,有好的山水,那么您眼中的四川文学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谢有顺:四川因为其区域的差异性大,民族的差异性大,也导致四川的文学是变化多端的,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就像著名作家阿来所代表的这样藏族的、青藏高原的一种文学,还有其他人所写的不同的地方文学,我觉得构成了四川文学非常驳杂、丰富的面貌。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诗歌的鼎盛风行,也造就了四川一个极好的文学氛围,也沉淀下来了很好的文学传统。四川一直也是作家比较多,也不缺文学高度及文学领军人物的一个地方,和整个文学的氛围,文学的发展,我觉得都有很大的关系。
●茶哲学的终极目标
◎读者报:现在很多人谈“茶文化”,陷入了仪式化、商业化的误区,却忽略了茶最本真的东西。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茶道?
谢有顺:喝茶,我觉得适当讲究仪式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茶本来就有一种道,也有文化,同时现在对茶的细分讲究也跟以前不太一样,好茶也确实非常的稀少,所以有种珍惜之情,珍重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赞成过度的把茶仪式化、玄学化、神学化、神秘化,更不赞成把茶金融化,原因就在于,茶作为每年都会生长的树叶,终究是给人喝的,终究是要根据不同人的口味做出的一个抉择,毕竟再好的茶也不是适合所有的人,是吧?再好的地方也不代表其产出的所有的茶都好。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把它还原成为可以喝的每年都会生长的树叶,并且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消费一样,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把它返回到茶本来的样子,世界本来的样子,我觉得这才是茶哲学的终极目标。
茶如果不是让人变得更简朴,更安静,更超越世俗功利,不是让人更向往世界本来的样子,那就不是茶。如果茶是让我们去计算价格,计算这个物质的价值,让我们把茶变成一种彼此交换的工具,那就失去了茶的一个本意了,也不是茶哲学里面的本来的味道了,就变质了。所以这些年可能越来越多人也开始觉悟到说要用一种平常心来面对茶,然后用一颗平常心来喝茶,让我们当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根据各自的喜好,各自选择、不排斥,不过度强调某一种茶,而是和平共处,适口而珍,喜欢喝什么就喝什么,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一个喝茶的状态。
◎读者报:现在都市的年轻人压力都比较大,你刚刚也提到了茶能够让人安静下来,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对于喝茶好像还没有一个足够多的认识,您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建议,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喝茶找到一个心灵的港湾?
谢有顺:首先我们不要一下子就试图去理解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意义,你就把茶看作是最为健康的饮品,用最简易的方式,先把自己培育成为一个喝茶的人,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也喝水,但是如果没有味道的水喝不下去,喝的量不够,茶可以让水变得有味道,而它又是天然的东西,如果你喝了茶,那就会少喝饮料,少喝奶茶,少喝碳酸饮料,对吧。这首先是对你身体好,它是健康的一种饮品。而且但凡是茶,大多都要用热水去泡,喝温水和热水对身体也好。至于说你没有时间品茶,那大可以用简易的办法喝茶:要么就是在办公室用个飘逸杯,这也不算什么茶道,不耗时间,或者用一个有过滤器的茶杯,你就塞一把茶进去,泡着喝也无妨,是吧?如果你以平常心来对待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健康的饮料,健康的品饮,对我们是大有好处的。我觉得你先从这样一个层面上认识茶,并喝起来,然后有条件再想办法喝好的茶,再来寻找自己喜欢的茶,甚至由此会找喜欢的茶具杯子,然后会有自己的茶友,会对茶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慢慢地你就可能成为茶的一个有情人了。总之,我觉得是慢慢来。
●喝茶让我获得了一个自我凝视、自我醒悟的机会
◎读者报:您的日常喝茶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谢有顺:我对茶还是有很大的依赖性,当然我也不会那么教条主义。一般早上吃完早餐,我就要喝一杯绿茶,下午有可能喝的是普洱、岩茶、铁观音,晚上也喝茶。人家都说晚上喝茶影响睡眠,可能有点影响,但是我忍不住就想喝。所以,我首先是每天喝茶,至于说怎么喝,因时而定,也没有那么教条。即便是出差旅行,我也还是带上简易茶具,带上足够量的茶,每天在宾馆里面也还是泡茶。
喝茶之后,让我获得了一个自我凝视的机会,自我醒悟的机会,因为喝茶的时候往往需要有那么一点安静的时间,那么在泡饮的过程当中,可能更多的会自我思想,自我琢磨,自我醒悟,我觉得这也是精神上的一个很好的提升方式。同时,我也借着对茶有兴趣,会喜欢到茶山去走走。所以我去过云南很多的茶山,也去过像武夷山,还有各地的产茶的地方,通过这样一种阅历,一种游历,见识不同的茶区生态,自然会扩大我的视野,也会让我产生很多的新的一些人生感悟。我觉得这都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所以喝茶只是一个契机,首先是你生理上有需要,慢慢地可能也会上升为一个精神性的活动。
◎读者报:喝茶会不会反哺您的创作?
谢有顺:其实每个人都有繁忙焦躁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停不下脚步的时候,也许茶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让你百忙中停下来喝茶,能够返回到内心当中,甚至有的时候借由喝茶可能会勾连起很多正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或者某些启示。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借着喝茶创造的一个场域、一种空间,让你向内收,然后反观自己,安静下来、慢下来,并且可能获得更具有凝视和沉思的机会。也就是随着这种空间、场域的改变,你的人生状态在改变,而这种改变,我想无论是对写作,对生活可能都会有改变的。(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