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新书榜

李忠东《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地理与人文的壮丽交响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是一部独特而深刻的作品,它以地质工作者的视角,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从中国西北到横断山区的壮丽旅程。作者李忠东先生以其丰富的地质考察经验和个人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中国西部地理风貌的宏伟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地理科普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文学魅力的非虚构作品,它将科学与人文、自然与历史紧密交织,让读者在领略壮丽山河的同时,感受到地理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137.jpg 

●地理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将地理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李忠东先生并没有将地理仅仅视为一种自然科学,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的广阔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在书中,他通过对不同地区地理特征的描述,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让读者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也让我们看到了地理与人类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阿尔泰山不仅景观优美,还被称为‘金山’,这里蕴藏的稀有金属矿世界闻名,因矿而兴的可可托海充满传奇色彩,而喀纳斯更被称为‘北国仙境’。”这段话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阿尔泰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里的山川地貌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可可托海的矿业历史和喀纳斯的旅游文化,都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微信图片_20250712232235.jpg

●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展现

李忠东先生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西部壮丽的自然景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之上。无论是阿尔泰山的雄伟、喀纳斯的神秘,还是横断山脉的险峻、四川盆地的富饶,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这些景观不仅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书中对富蕴断裂带和卡拉先格尔地震遗迹的描写:“1931年8月11日的富蕴8级地震,形成176千米的地表地震断裂带……卡拉先格尔是一个地震遗迹的现场博物馆,几乎全球所有的地震遗迹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既有错断山脊、眉状错脊、断头沟、镰形断面、断塞塘等宏观地表地貌,也有陡坎、沟槽、张裂缝、鼓包、垄脊等微地貌组合。”不仅形象地展现了地震遗迹的壮丽景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神秘莫测。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居住在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牧民,他们在地震遗迹附近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坚韧与顽强。

299_副本.jpg

●地质历史的叙述与生命意义的挖掘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不仅仅是一次地理景观的展示,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地质历史之旅。李忠东先生通过对地质构造、岩石形成、地貌演变等方面的深入解读,带领读者探寻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变历程。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山脉的隆起、河流的切割、湖泊的形成等自然过程,还感受到了生命在地球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伟大。

“黄河把最清澈、最柔美的倩影留在了若尔盖。黄河之所以在若尔盖如此柔美,是因为她在这一段为曲流。曲流又称河曲或者蛇曲河,是一种既受地形条件控制又最不受约束的自由段落,也是河流中最为优雅和柔美的部分。”这段文字在展现黄河在若尔盖草原上壮丽景观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条断裂带形成于大约2.5亿年前的一场造山运动。但真正改变它的,还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那次碰撞……巨大的能量还一路往北传导,甚至影响到贝加尔湖以北一带地区。正是这次碰撞,导致古老的阿尔泰山造山带重新变得活跃,形成一系列新的断裂,其中就包括富蕴断裂。”通过对富蕴断裂带的形成和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描述,不仅向读者科普了地质历史知识,也让我们意识到地球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每一次地质事件都对地球的面貌和生命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下,人类的生命显得尤为短暂和珍贵,但也正是这种短暂性赋予了生命以特殊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712232309.jpg

●文字的魅力与非虚构文学的探索

李忠东先生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以一种诗意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风格,将复杂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叙述。这种文字的魅力使得《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不仅仅是一部科普著作,更是一部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李忠东先生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自然景观仿佛拥有了生命和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喀纳斯湖的形成同时还受到断层的影响,断层活动使湖西岸的哈拉开特山抬升而湖盆下沉,喀纳斯湖便是在早期断陷形成的湖盆基础上,经后期冰川堰塞而成。这种特殊的成因,使喀纳斯湖成为我国的第二深水湖和最深的冰碛堰塞湖。”通过对喀纳斯湖成因的解释,展现了自然力量的神奇和伟大。同时,作者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将复杂的地质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书中对鲜水河断裂带的描述:“沿着鲜水河河谷前行,河谷两侧馒头状的山脉起起伏伏,波澜不惊。这是进入高原腹地之后典型的山原丘状地貌。在圆滑的丘状山体上,我注意到有许多沟深深浅浅、扭扭曲曲、纵横交错。这些看起来像沟壑的裂隙,就是鲜水河历次地震形成的地震裂缝。”李忠东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了鲜水河断裂带的现场。通过对地貌特征和地震裂缝的细致描写,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地震的破坏力和地球的活跃性。同时,李忠东先生在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微信图片_20250712232350.jpg

●地理科普的创新表达

李忠东先生作为一名资深的地质工作者,他的专业背景为这本书提供了深厚的科学基础和专业深度。在书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地质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这样的专业视角不仅让读者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使得这本书在科普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富蕴地震断层的最大水平错动,也是发生在震中区的附近。在阿克萨依,可见成排的近代倒石堆被水平错移14米。一株低矮的丝柏——新疆圆柏,在地震中树干被拉断并位移十余米,一棵树活生生被分成两部分,居然仍然生机盎然。”“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大陆近百年没有火山喷发’,而唯一能挑战这个结论的,就是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群中的阿什火山。2016年,我们的考察组历尽艰辛进入这个无人区,去探究从280万年前第一次喷发到现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对地震断层和火山活动的细致观察和研究,本书为读者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和自然力量的伟大。同时,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数据,如对富蕴地震的记录、对火山喷发历史的研究等,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此外,李忠东先生在《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中对地理科普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创新尝试。他打破了传统地理科普著作中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的方式,而是通过讲述地理故事、展现地理景观背后的人文情怀等方式,让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创新表达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地理科学,也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在天山北麓,有一条长约300千米、宽约50千米~80千米的彩色丘陵带,穿越其中,犹如行走在色彩走廊。”这段文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天山北麓彩色丘陵带的壮丽景观,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李忠东先生深入讲解了彩色丘陵带的形成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地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景观描述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地质知识。

微信图片_20250712232210.jpg

●对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地理解读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地理角度解读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全新视角。书中通过对不同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探讨,揭示了地理因素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塑造力量。

书中以四川盆地为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由岷江、西河、斜江、南河、邮江石亭江、绵远河等多条龙门山的出山河流带来的泥沙卵石等沉积物堆积形成,是盆地内最为富庶的地方,号称‘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富庶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养以及都江堰工程对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学利用。”这段文字说明了四川盆地独特的地理条件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类利用地理环境、改造自然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智慧。这样的案例在书中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地理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图景。

从文学价值角度来看,《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是一部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优秀作品。李忠东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关于地理与人文的史诗。这部作品的语言优美、叙述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同时,书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探索等思想元素,也赋予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主题阅读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