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8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举行,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名单揭晓。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常设展》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系统的文物体系与创新的展陈理念,成功斩获这一国家级荣誉。这不仅是对博物馆学术实力的认可,更标志着这座百年学府的博物馆在新时代的文化转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从“象牙塔”走向公众视野,从“学术研究”转向“全民共享”。
●“非遗讲述变化,让博物馆连接未来”
5月18日,清晨的阳光洒向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穹顶,工作人员正在为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做最后准备。二楼公共平台上,百余件由四川大学第二幼儿园4—6岁幼儿创作的非遗主题作品已整齐陈列。孩子们用稚嫩的手笔描绘川剧脸谱、扎染图案、糖画造型,色彩斑斓的剪纸和编织作品挂满展墙,为博物馆注入了一股童真的活力。
博物馆开门后,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径直来到幼儿园作品展览前,驻足在川剧脸谱剪纸前,轻声讲解:“你看,这个红色的脸谱代表忠义,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孩子眨眨眼,好奇地摸着剪纸的边缘,喃喃道:“原来非遗这么有趣!”
11:00,博物馆一楼大厅人头攒动。“磨显漆珠·工艺体验活动”正式开始。参与者排队领取盲盒,每组两人需亲手拆解漆珠,并尝试用传统工艺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
“漆珠表面的纹路是用天然漆反复打磨的,需要极高的耐心。”工作人员一边示范,一边向观众介绍漆艺的奥秘。一位大学生小心翼翼地将漆珠放入刻刀下,指尖微微颤抖:“没想到非遗手艺这么精细,像在雕刻时光!”
“成都漆器的工艺特色在于‘三雕一刻’,指的是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和拉刀针刻四种装饰技法的统称。其共同特点是运刀为笔,在漆面或镶嵌的锡片精雕细刻,形成漆器上的独特纹饰,在透明漆面的保护下折射出不同的内敛光泽。”14:00,博物馆大厅的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利萍一边讲解,一边现场展示雕银丝光技艺。观众屏息凝神,惊叹于“雕银丝光”技艺的细腻。
“这门技艺已有千年历史,但今天能用它制作现代饰品,让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我们应该让漆器回归生活,回到中国式的生活当中去。”尹利萍微笑着展示一件艺术品,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同一时间,博物馆103研学教室内,一群10—12岁的孩子们正围坐在工作台前。这是“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解码织绣里的千年祝福”小课堂,课程结合展厅导览、课堂讲授与服饰创作体验。在老师耐心指导下,他们仔细观察清代织绣的纹样,学习如何用丝线复刻其中的吉祥图案,去发现织绣中的美。
“你看,这朵牡丹的花瓣用了‘缠枝纹’,象征生生不息。”一位老师指着展柜中的织绣作品讲解。孩子们用镊子夹起细如发丝的丝线,笨拙却专注地穿针引线。一位小女孩低声感叹:“原来每一针一线里都藏着祝福!”
这一幕幕,恰是这座百年博物馆“破圈”探索的生动注脚——它不再只是象牙塔里的学术殿堂,而是公众触手可及的文化客厅。
原来,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四川大学博物馆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原点,让“非遗讲述变化,让博物馆连接未来”,开启一场扎根泥土、畅想未来的文化体验活动,让观众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推动非遗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
●从“学术高墙”到“文化客厅”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是1914年成立的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曾被誉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在文物遗存、动植物标本、馆藏档案等方面的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及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百多年来,四川大学博物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藏品。博物馆现有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称誉国内外文博界。动植物标本馆藏量居国内高校前茅。现有植物标本84余万份,其中含植物模式标本1000余份,还有通过国际交换保存的美、英、日、法等20多个国家的标本。现有动物标本14万余号,标本收藏类群较齐全,物种丰富,包括野外灭绝的华南虎、中华鲟、白鲟、白鱀豚等,也有交换获得的珍贵的国外动物标本,如鸭嘴兽(澳洲)、针鼹(澳洲)、黑猩猩(非洲)等。现有特色历史旧档5万余件(册),记录了自建馆以来,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的代代前辈学者,以现代科学的研究视野,探索、发现、入藏、研究祖国西南天地的历史、古物、文化艺术、民族风貌、山川地理的完整历程。
2023年7月,历经三年半改扩建的新馆正式开放,其建筑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展厅近一万平方米,分设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一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
但真正让这座博物馆“破圈”的,是其对公众需求的敏锐洞察。从新馆开馆到2023年12月下旬,短短5个月时间,博物馆总参观人数就达到30万余人次,公众服务与教育部为观众免费讲解2354场;2024年,博物馆全年完成社教活动达179场,从“小小生物学家”“小小考古学家”公益课程、“童趣扇艺·成都扇市寻宝记”研学活动,到“上巳春嬉”相爱系列活动、“大川寻雅”国风夜游市集、“梦想启航·未来可期”毕业季系列活动,再到与川大附小、省直机关实验幼儿园、望江楼小学等单位的合作,博物馆通过“馆校共建”“红领巾讲解员”、科普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教育场景。
据四川大学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该馆推出的“大川先生”系列科普讲座、“我是小小生物学家”研学课堂等尤其受到亲子观众的欢迎,名额经常是“手慢无”。由此,四川大学博物馆也更广泛地参与到成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高校博物馆与城市周边资源的无缝衔接,也带动了文旅资源的价值转化。四川大学博物馆与望江楼公园及锦江绿道充分融合,特色滨水空间宜人惬意。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实践证明,文化资源的“活化”需要从公众视角出发。例如,针对视障群体推出的“陪护出行”活动,通过触摸、聆听、互动,让特殊群体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博物馆。在途经挂满窗格的长廊时,讲解员引导大家沿着布满传统四川窗格的长廊缓步前行,志愿者则陪伴在侧,视障朋友们伸出双手,触摸那些造型各异的窗棂纹样,描摹它们的形状,感受不同纹样的线条在掌心的流动……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也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凝望。这种包容性服务不仅拓宽了受众面,也再次定义了博物馆的社会属性——它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器,更是连接不同群体的公共空间。正如博物馆负责人所言:“当文物在手心苏醒,文明的对话,从未局限于目光。”
●科技赋能: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体验”
综合性博物馆的“破圈”离不开科技的赋能。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四川大学博物馆走在前列。2023年至2024年,信息技术部相继完成票务预约系统、语音导览系统建设,并上线票务收费系统。2024年,开展纸质藏品2.3万余件高清扫描工作。更令人瞩目的是第二展厅,这里主要展现考古成果。探沟复原场景与组合式动态投影构成的展示空间将带领参观者们穿越时空的长廊,从20世纪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现场,到东汉西王母画像砖,再到唐代青釉褐绿彩鹅杯……古今交错、目不暇接。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四川大学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承担重要任务,2024年是三星堆首次考古发掘90周年,四川大学博物馆还通过专题展览、学术会议和社会活动等方式,更好地展示这段宝贵的历史。
观众在这座藏品总量超百万的博物馆的展厅里,除了可以看到5000余件展品,还能沉醉于博物馆设计的种类丰富的互动游戏。不管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可以通过这些有趣的互动游戏涨知识!这里,不仅有模拟实景与LED实时播放显示屏的相互融合,还有对现场人物的捕捉,让参观者可以和动物们同屏互动;在这里,不仅可以用眼睛看展品,还可以适度地触摸到展品。比如在川西平原展示区,专门在现场摆放了不同的粮食,可以让小朋友们亲手触摸;在四川皮影戏展区,参观者可以通过转动皮影墙的多面装置,了解到皮影脸谱的相关知识;在民俗展区,为了让小朋友体验一把坐轿子是啥感觉,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一个体验位,现场的孩子们都抢着去坐……还有字帖临摹、电子投屏、花轿体验、手工拼接卯榫木条、字画填色等,简直就是科技与文化的互融。
3月30日,四川大学博物馆推出国内首个高校博物馆沉浸式戏剧导览作品《锦城旧事》,依托馆藏民俗珍品,通过多维度文化叙事,带领观众穿越晚清至民国的老成都街巷,于虚实交错的戏剧演绎中感受家国情怀和市井烟火。非遗活化、学术研究与美育实践深度融合,观众与历史开启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文物的手段,更是扩大文化传播的利器。四川大学博物馆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学术与社会服务的双向奔赴
学术研究始终是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底色。2024年,博物馆编撰、出版《三星堆早期发现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著。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并未将学术成果局限于论文和书籍中。例如,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举办“自然赋能未来”科学艺术展,通过艺术装置科普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等知识;策划“创想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吸引海内外超千份参赛作品。这种“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模式,既提升了学术影响力,也实现了文化价值的转化。
综合性博物馆的“破圈”需要平衡学术深度与公众兴趣,尤其是学术成果不应成为“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而应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例如,四川大学博物馆将三星堆研究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展览,或将碳中和议题通过艺术装置具象化,这种“翻译”能力正是综合性博物馆需要强化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
2025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聚焦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五千年”特展。这一展览自开展以来人气旺盛,吸引了大量中外观众。展厅内,波斯银器上的浮雕纹样与蜀地青铜器的饕餮纹形成奇妙呼应,观众留言簿上写满赞叹:“没想到四川大学博物馆能呈现如此宏大的文明对话!”“这个特展真是一场视觉盛宴!”“这些展品让我重新认识了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穿梭在展厅里,仿佛能听见古代的驼铃声,看到丝绸之路的繁华。”“从古老的陶器到精美的地毯,让我对波斯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日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2025年“感知中国”实践基地与微课程入选名单的通知》,“四川大学博物馆”实践基地成功入选2025年“感知中国”实践基地名单。这也是国内高校博物馆,且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入选来华实践基地。同时,四川大学博物馆章雅婷老师主讲的《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读懂中国》成功入选2025年“感知中国”微课程名单。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四川大学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文与自然多学科基地的优势,多次开展来华留学生实践活动,成为四川大学来华留学生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学博物馆将以此次获批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更多实践活动打造实践基地的新名片。同时,四川大学博物馆入选的“感知中国”微课程也将在“CSC人才在线”平台展播(CSC人才在线-登录),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认知与了解中国国情及中华传统文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实践表明,综合性博物馆的“破圈”需要学术、科技、教育、服务等多维度的协同推进。当博物馆放下“象牙塔”的架子,当学术研究拥抱大众需求,当科技赋能文化体验,历史的厚重便能化作时代的回响。正如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这里不仅保存着过去,更孕育着未来。”
如今,这座百年学府的博物馆,正以破茧之姿,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2024“文轩好书”⑫| 用甲骨文画出来的哪吒,你见过吗?
2024“文轩好书”⑪ | 美到窒息!每翻一页都被深深震撼,不愧是“最美的书”
2024“文轩好书”⑩丨古韵新章:《水浒全传》开启侠义经典的沉浸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