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活动现场

《中篇小说选刊》2025年第2期品读会|小说就是另一栋房子

2025年5月4日下午,成都作家王刊、小乙、杨萌、夏麦、徐清松、贾煜、祭鸿、蒙克等对《中篇小说选刊》2025年第二期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读活动。活动对书写科幻小说应具有的知识架构和人文情怀进行了深入讨论。

2024年12月2日,成都作家的第一次小说品读对象是《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奖(2022-2023)获奖作品集,5个月后,品读会又回到了《中篇小说选刊》。该刊历来以严苛的选稿要求蜚声文坛,这也正是她备受推崇和尊重的原因。这一期里的科幻小说《嬗变》是成都小说家读书会成员贾煜的作品,从初稿完成,又经数年搁置和修改,到今年的发表、转载,充分显示出作家对文字的敬畏精神,以及对作品高品质的自我要求。

品读活动由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直作协副秘书长、作家吴春华主持。

贾煜《嬗变》

小乙:中国作协会员,出版《一半阴影一半明亮》《水调歌头》

小乙.jpg

《嬗变》的双重魅力:在悬疑与哲思间嬗变

《嬗变》构建的是近科幻世界。仿生人、生化人与人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因而引发生命本质、情感真实性与存在价值的探讨。戴嫘对“生命”的追求,实际上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困惑与探索。

小说中的“自由人身份码”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设计。这个能够赋予仿生人人权的代码,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也揭示了作品的核心命题: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人”? 

《嬗变》的创意之处在于其模糊了施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戴嫘既是谋杀案的"凶手",又是被各方利用的“受害者”。这种道德模糊性反映了技术社会中伦理关系的复杂性,以至于传统的善恶判断框架已无法解决近未来科技更新的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生命假设。作品《嬗变》成功地融合了科幻小说的通俗性与纯文学的哲思深度,让作品同时满足类型读者的快感需求和文学读者的思辨渴望。

杨萌:95后,有作品发表于《青年作家》《橄榄绿》

杨萌.jpg

《嬗变》:为即将到来的未来寻求可行性方案

未来已来!这是近年十分热门的话题。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突破性成果不断在公众面前呈现,未来已经描摹出较为清晰的轮廓。《嬗变》便是基于这种可预见的、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社会演变逻辑的思考,把未来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篇小说克制理性,用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处行文。情节构造严丝合缝、世界观搭建合情合理、情感生发张弛有度。

《嬗变》对仿生人(AI智能)赋予了人类的感情,又为这层“觉醒的人类意识”提出了法理和伦理考量。为生化人(器械器官移植者)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疑虑和忧思。对AI犯罪的拷问,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和隐喻等等,更为这篇小说奠定了一种哲学态度。可以说,《嬗变》便是一篇立足当下思考未来的科幻佳作。它为即将到来的未来提出了种种设问,需要人类针对当下的科技发展、法律完善、伦理更新、社会思潮等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迫使人类社会发出集体诘问,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未来去哪里?这也是优秀科幻作品的历史使命所在!

夏麦:90后,北大理工博士,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

夏麦.jpg

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元素与普世情感

贾煜的文字,往往透露出一种平和温暖的特质,如一缕潺潺小溪,又能使科幻元素与华夏文化交互对话,由此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贾煜的《嬗变》,探讨了一位名叫戴嫘的护理型仿生人获得意识的过程,不仅涵盖了仿生人与人类、人类与人类、生化人与人类、生化人与仿生人之间的关系,更深入探讨了不同人种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情景。《嬗变》探讨了各类人种的主体性构成,表达了拥有自主意识的造物对自由与真情的天然向往,故事结构层层嵌套,引人入胜,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是一篇融合了中国元素的,具有女性作者温柔细腻特质的科幻佳作。

孙频《地下的森林》

贾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部分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思南文学选刊》等转载 

贾煜.jpg

暗黑里的精神勘探

《地下森林》以煤城为背景,在地下千米深的矿井展开一场关于生存、死亡与诗性的精神勘探。小说深切关注了边缘群体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那些“不可见之人”如何在地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者在文中建构了一套独特的“地下”生存美学,矿井下的黑暗、潮湿、幽闭、压抑、危险,与地面上的喧嚣、功利和虚伪相对照,地下世界反而呈现出某种精神的纯粹性。

《地下森林》在矿井黑暗褶皱中对人性的勘探,使小说超越了简单的苦难叙事,升华为关于尊严、救赎与精神自治的哲学思考。这让读者看到,在人类社会最不可能的角落,生命依然坚持言说着自己的意义。

祭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婚誓》、《落不定的尘埃》、《青石纪》

祭鸿.jpg

在暗处的生长与延续

孙频《地下的森林》延续了孙频诗性的语言、冷峻沉着的叙事风格,却展示了充满神秘、压抑、幽深的暗处世界。因为刻在巨煤上的文字,让“我”这个被哥哥以命相助却依然惨败的落魄者,与8年前的哥哥在地下两千米的水仓边的黑暗中相逢。水仓边巨煤上的诗歌文字,让黑暗有了裂口。

这篇小说中表现的暗处。第一个层面是光学意义上的暗,第二个层面是被废弃、被遗弃,被目光忽略的暗,第三个层面的暗,则是人心。可是,孙频不满足简单地描写人心的这种暗,她在人心的暗处添加了诗歌,写了人性在暗处的挣扎。张云飞用文字延续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让那些文字如种子一般在暗处生长,成了诗歌。而诗歌,又反过来点化了暗处的灵魂。孙频用一种高明的剥离,让小说与现实保持着某种审视的距离,也给灵魂开了一扇天窗,让小说中的人释放出另一种生命形态。她调动了自身所有的感官、器官,在对人心的勘探中,将自身打碎融入了其中,实现了灵魂的解构与重建。

刘汀《富贵如云》

吴春华: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中篇小说集《风知道》

吴春华.jpg

小说需要“孕期”

《富贵如云》主要写男人的中年危机,主人公 “我”蜗居在北京,因为孩子上学,搬离自己的小区,因为一幅字想起了小区住户“富贵哥”及与之交往的几个日常琐事,塑造了一个很有特点的、普遍意义上的小人物。他生活不幸——入赘、无钱、丧女、离异在即;而又特别有缺点、让人讨厌的人——喜欢吹牛,爱慕虚荣,贪小便宜、愚昧无知、刻骨地向往富贵;关键是他还是一个优点十分明显的中年男性——善良、正义、义气、深爱女儿。作家通过第一视觉写家庭的“一地鸡毛”,表现中年男人无奈而粗糙的日常和各种烦恼,很有“再现典型环境里面的典型人物”的典范模式写作。

《富贵如云》这部小说 “孕期很长”。十年,让一个小说人物一直呆在作家的脑海里,不断地被丰富、被完善,被塑造,可见作家功夫用得之深。

阿微木依萝《微光里》

王刊: 中国作协会员,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海外文摘》等选载

王刊.jpg

悲悯者走在《微光里》

有两种写作,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想象。《微光里》,就不依靠现实逻辑。阿微木依萝虚构出一个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出现的都是弱者。第一,是那些年老瘦弱的牛,他们即将走向晚年,却仍然被人类奴役,只求速死。第二,是村民,作为一个集体,他们各有各的不如意。第三是偷牛贼夫妇,她们是理想的殉道者,时代的失意者。牛与人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关系,为小说增加了一层景深。村民役使牛,而偷牛贼解救牛。这对夫妇身上散发着微光,同样散发微光里还有牛的主人,在众人的狂欢中,他独对偷牛贼的书感兴趣,并悄悄顺走一本。 “微光”,来自院子里那一堆篝火,更来自精神之光。

《微光里》依靠想象力,表现的是弱者对弱者的悲悯,以及弱者对美好的向往。这里的“悲悯”,不仅来自小说里的人物对动物,人物对人物,还来自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悲悯。这些悲悯者都走在微光里。依靠一个概念进行的写作实际是有难度的。它需要将想象力建立在象征隐喻之上,甚至得进入哲学的境界。阿微木依萝正是这样的自觉实践者和美学追求者。

费多《蜉蝣寄》

徐清松: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

徐清松.jpg

“乌台诗案”的深度解构与重新建构

小说就是另一栋房子。费多的小说《蜉蝣寄》以罗生门式的叙事形式,在史料与虚构的交织中,对著名的“乌台诗案”进行了深度解构和重新建构。作者以丰沛的想象力和这起针对苏东坡的弹劾案资料的梳理,以无限逼近真相却永远无法抵达真相的笔力,为读者奉上了一席精神盛宴。

结构上,小说别具匠心地以宋元时期的话本元素“起话、入话、转话、后话”构建全篇,与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形成了亦步亦趋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结构设计也与小说中叙述视角的丝滑切换产生了高度契合。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御史中丞李定、官家(宋神宗赵顼)、台吏百尾生、乌鸦(红鸦)、参知政事蔡确等不同人物(动物)之间闪转腾挪,而围绕“乌台诗案”所产生的故事张力、人物矛盾也在“我”的视角下变得清晰可辨,这充分彰显了作者精湛的驾驭能力和对史料的处理能力。

思想上,这篇小说无疑与苏东坡的《赤壁赋》有关。比如小说的题目,则出自《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何尝不是屡遭贬谪的苏东坡的自我叹惋?作者在《前赤壁赋》中观照的是“客体的我”,而在《后赤壁赋》中,观照的是“主体的我”,因此,后者更具私人性和生活真实性,和小说的内在联系也就更加紧密。费多在创作谈里表示,“读《后赤壁赋》则像听马勒,弥漫着一种未解决之感”。

林培源《重游》

蒙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蒙克.jpg

叙事突围与根意识文化的重构

小说《重游》讲述的是一位华侨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为引导,展开叙述杨爸一家的海外移民故事。108年的时间跨度,三代人的谱系,社会动荡,世界之变,代际间文化差异与观念落差,事业有成与孝道的尊从,为完成第一代父辈遗物回归故里,文本表达的是对移民艰辛的历程,三代人的事业、爱情的求索与追求,父慈子孝与传统文化溯源的建立与延续。作者对叙事视角的调度,迷宫式结构叙事突破了一个人讲故事的单一性叙事范式。

作者林培源保持他一贯的对故土潮汕文化的痴迷与发掘。《重游》的故事碎片化、拼图式结构紧密,杨家三代人性格棱角分明。作者以“一个人”讲述故事的同时,实现第三者叙事跨越,时空切换自如,叙事视域开阔,构建海外移民奋斗史和落叶归根的一代人根意识文化。(统稿:吴春华  摄影:黄晓甦)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

文章仅代表学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主题阅读

2024“文轩好书”⑫| 用甲骨文画出来的哪吒,你见过吗?

2024“文轩好书”⑪ | 美到窒息!每翻一页都被深深震撼,不愧是“最美的书”

2024“文轩好书”⑩丨古韵新章:《水浒全传》开启侠义经典的沉浸式阅读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