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大语文

苏东坡:最深刻的母爱,是润物细无声

母亲节,这个充满温情与感恩的节日,总能让人们想起母亲无私的爱与付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它们或轰轰烈烈,或平淡如水,但都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篇被时光掩埋的短文,字数不过百言,却像一滴露珠,折射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母亲最深沉的敬意。程夫人,这位在历史上鲜有记载的女子,却以一次无声的抉择,将“清白传家”的家风刻入苏东坡的生命基因。母亲节读此文,恍然惊觉:真正的母爱,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微信图片_20250510222038.jpg

●一场关于选择的考验

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人以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其后吾官于岐下,所居古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吾愧而止。

短文《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讲述了一个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在眉山纱縠行租房居住时,一天,两个婢女熨烫丝绸,脚陷进地里,发现地下埋着一个瓮罐,上面覆盖着乌木板。众人猜测瓮中可能藏有财物,想要打开看看。但程夫人却命人用土将瓮罐重新填埋好,没有取其中的一分一毫。后来,程夫人的侄子听说此事,在苏东坡家搬迁后,租下那处宅子,掘地一丈多深,也没见到那只瓮罐。

这个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程夫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取身外之物,不贪非分之财”。她面对可能存在的财物,没有丝毫的贪念,而是选择了坚守道德底线,这种自律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苏东坡兄弟。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在整理祖宅旧物时,他意外发现一处密室,内藏金银器皿与珍贵古玩——这是祖父苏序留下的“宿藏”。按常理,这些财物足以让苏家摆脱困顿,甚至重振家业。但苏东坡却记起母亲当年的抉择:“吾夫妇平日俭约,以遗子孙者,不在多也。”程夫人并未将宝藏据为己有,而是命人封存,曰:“此先人所藏,非吾辈所有。若子孙能自立,则无须此;若不能,则留之亦无益。”

北宋士族多以财富传家,苏序本人更是豪爽慷慨,曾将田产分赠邻里。程夫人却以“俭约”为训,将宿藏视为“非吾辈所有”,这份清醒与克制,在功利浮躁的世风中显得尤为珍贵。她没有用物质堆砌亲情,而是以“清白”为子嗣铺设人生底色。正如苏东坡在文中所言:“夫人平生未尝以财利为意,故临事不动。”这种举重若轻的智慧,恰是母爱最深邃的注脚。

0824ab18972bd407db38083b81c295580db309ca_副本.jpg 

▲明代朱之蕃《东坡笠屐图》


●母亲的“无为”之教

程夫人的选择,本质上是对“无为而治”家风的践行。她深知,物质的馈赠会消解奋斗的意义,而精神的传承才是家族真正的根基。当苏东坡因贬谪陷入困顿时,程夫人的“不发宿藏”便化作一盏明灯,照亮他“守拙养拙”的人生哲学。

在黄州,苏东坡开垦东坡,种粮自给;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笑对流离。这些看似“无为”的选择,实则是程夫人“俭以养德”教诲的延续。她从未直接说教,却以行动传递“不争而争”的生存智慧。正如《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程夫人用“无为”之教,将苏东坡塑造成一个既能“致君尧舜”的士人,又能在逆境中“自适其适”的哲人。

这种教育方式,恰似春雨无声浸润大地。程夫人没有将宿藏作为“备用金”,却教会苏东坡如何在困顿中自立。她深知,真正的财富是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丰盈。当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时,字里行间流淌的,正是母亲赋予的超然与豁达。

9213b07eca806538d5f512b29691aa4dac3482cd_副本.jpg▲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中的“浓须老者”便是苏东坡


●“宿藏”的隐喻

“宿藏”二字,是解读程夫人母爱的关键。它既是祖父苏序留下的物质遗产,也是苏东坡对母亲精神遗产的追忆。程夫人封存宿藏,实则是将“清白”作为更高层次的“宿藏”——她将道德操守、家国情怀与生命韧性,熔铸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这种“宿藏”具有鲜明的东方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藏”往往与“养”相通。程夫人封存宿藏,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主动的“养德”。她相信,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外物的积累,而在于内在的涵养。这种理念与《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一脉相承。程夫人以“不发宿藏”为苏东坡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守住本心。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作《前赤壁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一段非常直观地反映出苏东坡对于物欲的基本态度。

更深层看,宿藏也是母爱的隐喻。母亲的爱,常常表现为“藏”——藏起自己的辛劳,藏起自己的牵挂,藏起对子女的期待。程夫人将宿藏深埋地底,却将爱意化作春风化雨。这种“藏”与“养”的统一,正是中华母爱最动人的形态。

730e0cf3d7ca7bcbd04aaee4bf45606af724a899_副本.jpg▲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的东坡形象


●“宿藏”的回响

程夫人,出身于眉州青神县的名门望族,她的父亲程文应官居大理寺丞,程家还是当时眉州一带的首富。然而,程夫人并没有因为出身富贵之家而娇生惯养,相反,她勤劳节俭,严守妇道,孝敬公婆,勤俭持家。

程夫人十八岁那年嫁到苏家,当时苏家极为贫穷。但她没有丝毫怨言,而是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操持家务,教育子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贤妻良母。程夫人深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她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们要正直、善良、勤劳、节俭。她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分一厘也不能贪。”

在苏东坡的成长过程中,程夫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不仅教会苏东坡读书识字,更注重培养他的品德和人格。苏东坡小时候,程夫人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励他立志高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程夫人的悉心教导下,苏东坡兄弟都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为他们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和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母亲节,或许我们不必刻意寻找华丽的礼物。真正的母爱,就藏在母亲递来的一碗热汤里,藏在她默默收拾的行囊中,藏在她目送孩子远行的凝望里。愿我们都能像苏东坡那样,在生命的“宿藏”中,找到母亲留给我们的永恒密码——那润物细无声的爱,终将在岁月中绽放成最温暖的光芒。(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主题阅读

2024“文轩好书” ⑨ | 听说三星堆和罗丹组“CP”?——《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

2024“文轩好书”⑧丨在时代转角,遇见小巷里的温暖

2024“文轩好书”⑦ | 阿来解读杜甫成都诗,竟藏着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