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已连续第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也正经历着从单向知识输入到多维场景建构的范式转型。当传统阅读场域突破物理空间界限,与产业生态、城市肌理、技术浪潮发生化学反应,“阅读+企业”“阅读+文旅”“阅读+服务”“阅读+科技”“阅读+公益”等创新形态应运而生,渐次勾勒出全域阅读生态的崭新图景。
四月芬芳,书香满天。我们精心策划“阅读+”主题系列报道,将笔触深入阅读与各领域的跨界实践现场。我们期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样本,为阅读提供可复制的破圈密码,为社会发展注入持续的文化动能,让阅读真正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精神与物质、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激荡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澎湃力量。
当夕阳为兴隆湖镀上金边时,中信书店的玻璃幕墙正将漫天云霞揉碎成粼粼光斑。这些光影穿过水下1米的阅读区,在《瓦尔登湖》的书脊上流淌,与游过的青鱼尾鳍划出的弧线交织成诗。这座生长在湖光中的“水下书店”,正上演着自然与文字的双重变奏——当景区的碧波“漫进”书店的书架,当油墨的芬芳融入湿地的呼吸,一场关于“阅读+景区”的双向奔赴,正在成都的城市绿心深处悄然生长。
●水下书店的生态诗学
在蓉城之南,有一片碧波荡漾的水域,那便是占地面积达4500亩的兴隆湖。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天府大地之上,是成都生态修复的典范之作。曾几何时,这里的水质一度处于Ⅴ类,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兴隆湖的水质如今已稳定提升至Ⅲ类以上,成为水清河美的生态乐园。
春日的兴隆湖,微风轻柔如絮,带着湖水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湖面上,层层涟漪随风荡漾,如同一幅流动的绸缎,向远处的岸边缓缓延展。岸边的建筑屋顶,那鱼鳞状的纹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与湖面上的涟漪遥相呼应,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建筑之间的一场默契对话。
正是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为中信书店的设计提供了核心灵感。设计师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空间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阅读胜地。书店临湖一侧,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从地面延伸至水下1米,宛如一道透明的屏障,将湖光水色完美地引入室内。当你步入书店,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幻的水下世界。透过清澈的玻璃,湖中的游鱼穿梭于水草之间,姿态轻盈灵动。水草随波舞动,宛如水中的精灵,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重新定义景区与书店的关系。坐在书店内的阅读区,可以静静地欣赏这水下的奇妙景象。阳光透过水面,洒在书页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与书中的文字交织在一起,为阅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意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场所,更是一个与自然对话的空间,它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从打卡地到文化磁场
兴隆湖步道上,遮阳伞如彩色蘑菇般点缀在绿树间,举着手机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当他们的镜头掠过湖畔那幢与水色相融的建筑时,总会被临湖立面的玻璃幕墙所吸引。于是,举着冰饮的年轻人、牵着孩子的家长、背着画板的写生者,常常在不经意间跨过书店的门槛,让凉鞋上的湖沙与木地板发出细碎的摩擦声,为这个原本属于书虫的空间注入鲜活的人气。兴隆湖景区中的中信书店,无疑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打卡点和休闲去处。
书店内,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律动,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穿浅蓝色连衣裙的林女士正倚窗而坐,细细品读冯唐的《了不起》。原来,林女士因正在准备考研感到压力大,常常来到兴隆湖景区放松心情,偶然发现这家书店,现在已是常客。当指尖划过笔记本里夹着的银杏书签,林女士抬头望向玻璃幕墙下方:“我最喜欢看这条受伤的小青鱼,它尾巴上缺了半截,游起来总比同伴慢半拍,但每天都在逆着水流努力向上。”阳光透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在她摊开的书上投下鱼鳞状的光影,“备考就像这场水底迁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和短板。可你看,连这样受伤的鱼都能顶着水流摆尾,我那些暂时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书店内,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读者在这里,不仅可以阅读到丰富的书籍,还可以通过兴隆湖的多元文化和丰富活动,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激发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书店与景区的融合,让阅读变得更加时尚和有趣,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参与到阅读中来,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
●重构人与文字的对话
中信书店开业后,迅速成为兴隆湖独特的文化地标,使得景区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从单纯的自然景区向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景区转变,丰富了游客在景区内的体验层次。
作为一家网红书店,书店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如微博热搜话题“成都治愈系水下书店”共有超一千万次的浏览量。这种曝光度极大地提升了兴隆湖景区的知名度,不仅包括本地居民,还有众多外地游客,促进了景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兴隆湖一位商家表示:“书店的独特设计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带动了周边餐饮、文创消费的增长。”
落地窗前,6岁的浩浩正蜷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轻声讲述的《狮子王》的故事。绘本里辛巴在草原上奔跑的画面,与玻璃外鲤鱼摆尾的轨迹奇妙重叠。“我们来自山西大同,我在微博上刷到‘成都治愈系水下书店’,特意订了附近酒店。原本只是计划带孩子参加比赛后去书店打卡,却意外发现书店坐落在兴隆湖畔。”浩浩母亲王女士指着手中的绘本说,“没想到书店是景区的一部分,孩子说以后还要来成都看兴隆湖里的‘金鱼书签’。”直至夕阳沉入湖心,一家人的轨迹才从光影斑驳的书店延展至湖畔。男孩拽着母亲衣角,奔向湖边刚刚孵化出水的睡莲。姥姥摊开那本新买的观鸟手册,指向远处苇丛:“湖边那群白鹭翅膀下有黑边,和手册上的‘苍鹭’一模一样!”孩子脱口而出“辛巴在草原上的小鸟朋友”,惹得母亲笑出声。
这个曾以“水下阅读”登上热搜的网红空间,正悄然改写着城市与自然的对话方式——它不再是孤立的文化孤岛,而是将文字与水波编织成全新的生态图谱。
●文旅融合的范式突围
当传统书店还在与电子屏幕争夺注意力时,兴隆湖湖畔的中信书店已悄然完成一场静默的革命。
“这里的时间是流动的。”一位来自成都市金牛区的读者如此描述他的体验。在普通书店中,专注阅读的45分钟仿佛一场挣扎,而在这兴隆湖的水下阅读空间,他却能静坐两三个小时。其实,建筑学早有答案:下沉式空间的围合感消解了外界的喧嚣,水波的轻柔律动成为天然的“心流催化剂”。
这家书店的革新远不止于空间美学。其提供了数字阅读设备和线上听书专区,让读者在欣赏湖景的同时,通过“扫码听书”功能,成为“数字阅读用户”,进一步丰富阅读体验,提升阅读效率。这种“视听双通道”的阅读方式,打破了传统阅读的边界。一位年轻读者表示:“听着历史故事,看着窗外游鱼,仿佛时空在此交错,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这座水下的阅读殿堂,用它独特的魅力,诠释了阅读与景区相互赋能的无限可能。它不仅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更让旅游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自然与人文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在书香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的魅力。
景区为书店赋予自然灵魂,书店为景区注入文化基因。兴隆湖中信书店不仅为阅读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实践表明,“阅读+景区”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空间重构、场景创新与文化联结,将阅读转化为一种浸润于自然、城市与人文中的生活方式。(杜夏 叶海蓓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