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作为四川出版主力军,新华文轩在出版好书上一直努力追求卓越,始终坚守正确出版导向,积极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持续推出精品力作,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为鼓励和表彰优秀出版物,新华文轩自2015年起,已持续10年开展“文轩好书”评选活动。
通过11位内容专家、2位发行专家、公司编委会等多轮评选,从内容导向、题材立意、特色优势等方面对图书进行研判讨论,最终评选出2024年度“文轩好书”37种。这些图书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彰显了文轩出版高质量发展,以匠心铸品质,以品质树标杆,以标杆赢市场的决心与态度。
为此,读者报全媒体矩阵隆重推出“2024年度‘文轩好书’诞生记”系列报道,深度挖掘“文轩好书”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你是否曾因难以制作出一本称心合意的精美手账而苦恼?你是否因为家中软装不伦不类而焦躁?你是否因为搭配不出一套好看的同色系或跳色系的服装而沮丧?审美水平的高低往往影响着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理解。
“艺术中国”丛书正是一套适合各年龄段读者阅读,能帮助大家提升审美境界的精品读物。无论是青少年学生、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学者、文化工作者,你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它既是一套学习中华艺术的绝佳教材,也是你欣赏艺术、陶冶情操的休闲读物。话不多说,快来加入我们的阅读之旅吧!
“艺术中国”丛书包括《走近中国绘画》《走近中国书法》《走近中国音乐》三册。该丛书用600多幅古画、书法艺术精品,70多首名曲,50多种传统乐器,关联近300位艺术家,从史前到近代,为读者介绍中国绘画、书法、音乐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技法流变、成就及影响等。在作者的引导下,读者可以赏析经典代表作品,品味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在故事阅读中欣赏精美的艺术图片,既能提升艺术素养、人文情怀,又能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对强化家国情怀、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绘画中建立审美标准
《走近中国绘画》一书从史前绘画开始,逐步展现各个朝代绘画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先秦的绘画质朴而神秘、汉代的绘画雄浑又博大、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清新脱俗、唐宋的绘画繁荣又精致……书中特设名家故事和名作赏析章节,通过具体的作品,结合画家的生平事迹,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作品的技法特点,引导读者从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笔墨的走向等方面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绘画的魅力。
例如,在赏析宋代知名绘画大师范宽所作的《雪山萧寺图》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画面中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构图,范宽所采用的便是“高远”法构图。山体呈“S”形走势,静中寓动。山头沟壑积雪深厚,点缀着老劲枯寒的树木。远处山坳隐现萧寺一角。然而,一片肃杀之气中,却有淙淙溪流打破宁静,两个头戴竹笠的行人踏着碎琼乱玉在寒风中前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除了构图,书中还解析了画家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墨来表现山石的质感与光影效果的。粗犷有力的笔触描绘山石,墨线勾出山体轮廓,再将其下部或背部凹陷处晕染以浓墨或淡墨,墨色浓淡得当、干湿适宜。同时又使用了点子皴来表现山头积雪,比之其另一幅名作《雪景寒林图》,更显厚重。
除了实用技巧的教导,该书还鼓励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经验去欣赏作品,引导读者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加深对其的深入理解。
●从中国书法中树立中华风骨
书法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能提升对汉字魅力的理解,还能从名人大家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提按中深刻体会中华文人风骨。《走近中国书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书法的演变历程和技法特点。从史前文字的萌芽,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逐步发展,每一种书体都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如果你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想必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对你来说并不陌生。该书不仅介绍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兰亭序》的创作背景,还通过放大局部细节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兰亭序》严格的中锋行笔,绵里裹针似的内刚外柔、流畅飘逸的线条,婀娜俊秀的结体,龙翔凤舞般的行气,和而不流的气势,无不散发出一种神游物外、迷蒙空灵的韵味。《兰亭序》的美是一种浑成的美。若是每个字拆开来看,似乎并无什么惊人的地方,但若是从整体结构来看,每一个字都是不温不火,恰到好处。长短肥瘦、疏密大小、欹侧俯仰、参差错落一点都改变不得。匠心独运却又不留一点斧凿痕,平淡中透着奇崛,刚健中含着婀娜。缓缓展开,扑面而来的一股风流倜傥、卓然不群的俊逸之气。何为韵?“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走近中国书法》在介绍书法技法的同时,更注重对书法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解读。让读者从书法中深刻体会到书法家传递的情感,传承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中华风骨。
●从中国音乐中感悟华彩乐章
古有编钟、古琴,现有吉他、贝斯,翻开《走近中国音乐》,仿佛踏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音乐盛宴。该书通过生动的音乐故事和案例分析,引领读者感受中国音乐独有的旋律魅力。你可以在书中“聆听”《高山流水》的悠扬,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清新高雅;也可以“看到”《十面埋伏》中由琵琶演奏出的激昂悲壮。这些都是音乐之美。
书中解析《江河水》时,先介绍了关于该曲目的民间故事:新婚夫妇本是恩爱幸福,丈夫却被抓去服劳役。妻子在数年的等待后却得知了丈夫客死他乡的消息,悲痛欲绝,来到江边送别丈夫。曲目由引子加三个乐段构成。引子部分的旋律从低音起奏,连续四次四度上扬,中间旋律跳进至高音“6”,再连续下行。第一乐段旋律呈波浪式起伏,抑扬顿挫。第二乐段则是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同音转调法,由羽调式(6调式)转入徵调式(5调式)。第三乐段则是第一乐段的再现,速度和力度却更有爆发力。你以为整本书只是这样简单的介绍?那可就错了。该书手把手教你如何携着故事情节去听歌。引子部分旋律的连续下行,呈现出深沉、压抑的色彩,透露出可怜妇人的哀伤与无助;旋律中的几处停顿,仿佛断断续续的哭泣,预示着悲剧人生即将开始。第一乐段的旋律又犹如低声的倾诉,凄凉而悲切;第二乐句的旋律有一个十度的跳进,极度的悲愤在这一瞬间迸发;第三乐句抑扬顿挫的节奏又似句句血泪,在撕心裂肺后又显无奈与痛苦。第二乐段则相对平和,甚至带点欢快,仿佛妻子想起了从前与丈夫在一起的日子,在故事背景的衬托下却更增加了悲剧的力量。直至第三乐段,欢快的回忆带来了更为巨大的悲痛爆发,展现出了激动、愤怒的情感,音乐由哭诉、沉思变成愤怒的声讨和控诉。聆听一首由双管(或二胡)演奏出来的乐曲,却仿佛亲眼见证了一场凄凉的悲剧。(杜夏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天府书展|当阅读走出书页,“安逸四川”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天府书展|三地联动、微剧破圈!“文化名家采风行”启幕,四川文旅融合探索新范式
天府书展|阿来与乔叶,带我们走向诗与远方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