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腊月二十四,是南方传统的小年,而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三。因为不同的风俗与传统,小年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但不管怎样,浓浓的年味都是一样的。只要念起“小年”这两个字,便觉得喜气洋洋、暖意融融。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小年情有独钟,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些佳篇,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传统道德的弘扬;既有对自然节气的感悟,也有对人情世故的体察。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古代小年诗词中,许多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例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在小年这一天祭祀灶王爷的场景,丰盛的供品和热闹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来年丰收、幸福生活的期盼。诗的开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点明了祭灶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传说这一天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善恶之事。接下来,“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灶君乘坐着云车风马,在人间稍作停留,而家中则准备了丰盛的祭品来祭祀灶君。诗中还详细描述了祭品的丰富多样,“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有煮熟的猪头肉、新鲜的双鱼,还有豆沙、甘松等制作的粉饵团。这些祭品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灶君的敬意,也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在祭灶的过程中,还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定,“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人们通过酹酒烧钱来祈求灶君的喜悦。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一些禁忌,“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意思是希望灶君不要听到婢女们的争吵,也不要怪罪猫犬可能带来的不洁。这些细节反映了人们对祭灶仪式的重视,希望能够以虔诚的态度获得灶君的庇佑。
●对传统道德的弘扬
小年诗词中也蕴含着对传统道德的弘扬。灶王爷作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代表着正义和善良。人们通过祭祀灶王爷,表达了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例如,清代诗人周宗泰的《祭灶》诗中写道:“胶牙饧果荐新盘,灶马纷纷接上天。莫道贫家无供品,一盘清水亦心虔。”这首诗强调了祭祀灶王爷不在于供品的丰盛,而在于内心的虔诚,体现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例如,清代诗人赵翼的《岁暮杂诗》中写道:“祭灶荒唐等送穷,黄羊谁荐古来风。渐催腊鼓催残岁,先向灯花报好春。”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流畅,对仗工整,“祭灶”与“送穷”、“腊鼓”与“灯花”相对,不仅在形式上富有美感,也在内容上相互呼应。
还有陆游,他在《祭灶与邻曲散福》一诗写道:“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其中,“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一句,表达了陆游对子孙的关爱和对祭灶仪式的重视。他认为,祭灶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家庭凝聚力的体现,通过祭灶,人们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一句则强调了祭灶习俗的源远流长和人们在这个节日中的欢乐氛围。祭灶作为一种传统节日,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打扫房屋、准备祭品、张贴春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邻里之间也会互相拜访,共同分享美食和欢乐,这种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这两句诗,体现了陆游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对贫困生活的坦然态度。在祭灶仪式中,长辈们会受到尊重和关爱,年轻人会向他们表达敬意和祝福。同时,人们也不会因为贫困而感到羞愧,而是会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瓦盆酌满美酒,与邻里们共同欢庆这个节日。最后一句“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表达了陆游对祭灶文化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祭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在这个茅檐底下的夜晚,人们通过祭灶仪式,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这种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对自然节气的感悟
小年正值冬季,古代诗人在诗词中也表达了对自然节气的感悟。他们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苏东坡,这位宋代文坛的巨匠,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人间治愈的画面。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出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有关小年的诗词也是如此,就像《纵笔三首·其三》这首。诗曰:“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诗中用“米如珠”来形容米价的昂贵,用“只鸡斗酒定膰吾”来表达对邻居祭祀灶王爷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期待,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于苏东坡被贬海南岛儋州之时。当时的海南岛,地处偏远,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北船不到米如珠”,开篇便点明了当地物资匮乏的现实。由于交通不便,北方的船只无法按时抵达,导致米价昂贵,如珍珠一般。这一描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苏东坡所处环境的艰难。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或消沉,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这一现实。“醉饱萧条半月无”,这句诗则进一步描述了他的生活状况。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东坡已经有半个月没有享受到酒足饭饱的日子了。但是,我们从诗中并没有感受到他的沮丧和绝望,反而能体会到他对生活的一种坦然。这种坦然,并非是对困境的无视,而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这两句诗则展现了苏东坡与当地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尽管生活艰苦,但苏东坡依然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他知道,明天东家祭灶时,一定会给他送来一只鸡和一些酒。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期待,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一丝慰藉。苏东坡在诗中所表现出的豁达与乐观,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面对。他明白,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
此外,陆游也在《辛酉冬至》中写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这首诗写在冬至这一天,与小年相近,诗中描绘了冬日的寂静和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对人情世故的体察
小年是一个家庭团聚、欢乐祥和的节日,古代小年诗词中也不乏对人情世故的体察。诗人通过对节日中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例如,唐代诗人罗隐的《送灶诗》中写道:“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祭祀灶王爷的情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意境深沉,耐人寻味。
还有,明代诗人林光在《小年》诗中写道:“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市估终朝寂,村墟此日偏。最怜霜鬓叟,欹枕听潺湲。”这首诗描绘了小年时孩子们的欢乐和人们的热闹,同时也关注到了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体现了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敏锐感知。开篇的“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甲子年的春天渐渐临近腊月,燕京又迎来了小年。这里的“侵”字用得极为巧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气息逐渐渗透到腊月的寒冷之中,给人一种万物复苏的感觉。同时,“又”字则透露出一种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轮回,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匆匆。接下来的“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则描绘了小年时节孩子们欢乐地祭祀灶神的场景以及热闹非凡的氛围,展现了节日的喜庆。“市估终朝寂,村墟此日偏”说的是市场上的商人一整天都没有什么生意,显得格外冷清;而乡村里的集市却因为小年的到来而变得热闹非凡。这就反映了市集和乡村在节日期间的不同景象,也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最后的“最怜霜鬓叟,欹枕听潺湲”,将目光转向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孤独地倚在枕头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他的孤独和寂寞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岁月的沧桑,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北京图订会 | 绽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巴蜀光彩:一套丛书读懂千年蜀道
北京图订会 | 报告文学《云朵上的石椅村》首发,四川作家和出版人共同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好样子”
北京图订会 | 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这场新书首发式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