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活动现场

《小说选刊》2025年第1期品读会 | 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书写美丽人生

背景图1.jpg

《小说选刊》在推广文学作品、引领创作潮流、培育文学新人、推动文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1月4日下午,为促进创作交流,提升小说鉴赏水平,成都作家卢一萍、王刊、徐清松、贾煜、杨不易、吴春华、王亦北、夏麦和成都大学在读文学硕士杨蕾、付尧予共同品读《小说选刊》2025年1期部分作品。大家围绕小说的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创作灵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卢一萍《查果拉》

王刊.jpg

王刊(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特聘授课教师,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

这个小说,从故事上来看,主人公艾札达上演了两场生死时速,这两件事接踵而至,仓促得不容周旋,最后三生一死。这个故事,一头连着死,一头通往生,象征着生命的火把生生不息。主人公一直“在路上”,且急行军,出发点也是终点,这构成了小说的张力。

从叙事节奏上看,小说张弛有度。大致是:先缓,意在为下文蓄势;接着是急,凌艾艾难产,艾札达极速赶回;再次是缓,展现责任、担当和爱。最后是急,对廖飞合力营救,留有余响。这样安排,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又塑造了人物的丰满形象,利于作者在意义上的表达。

从人物上来看,艾札达及他人大多刚柔并举。刚,是因为他们是军人,这是一群硬汉,敢于跟自然界肉搏,与杰克·伦敦笔下那些勇闯北极的人物类似。柔是因为他们是人,保留着对战友、对亲人、对陌生人的绕指柔。

《查果拉》还可以从文本里摘取三个关键词来解读。

第一,“风雪”。在《查果拉》里,卢一萍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勾勒风雪,用接近大自然的朴素笔调来描写大自然,这是一种策略,又选用具有力量感的动词,逼真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狂妄和肆虐。不惜笔墨当然是必须的,因为“风雪”是小说的背景,人物行动的原因,那事关故事的合理性,是人物形象得以站立的“参照物”。

第二,“瞒”。这个故事建立在一系列的隐瞒之上。艾札达对领导瞒着妻子的孕期;廖飞对战友和女友瞒着身体的不适;凌艾艾瞒着艾札达预产期和胎儿的情况;副营长瞒着艾札达廖飞的病情……没有隐瞒就没有整个故事,它是小说的叙事线索。

第三,“爱”。小说里大量的“风雪”和一系列的“瞒”,事实上是奔着爱去的,没有战友情、领导和下属之情、夫妻之情、军民的鱼水情、代际之间的亲情,还有最为重要的军人报效家国的崇高情怀,是不需要“风雪”和“瞒”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查果拉》:在风大雪大的生命禁区,一群军人善意地用瞒和骗,展开了一场生死竞速,表现了他们至高至纯的爱意。

卢一萍.jpg

卢一萍(《青年作家》副主编,著有《白山》《少水鱼》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今天来听大家谈论《查果拉》,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种形式很好,来自朋友的肯定对我无疑是一种鼓励。

我此前写的小说——比如“新寓言四部曲”,包括《白山》《少水鱼》等,都带有较强的实验性,先锋意味比较浓。写完它们之后,我准备从现在开始,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写小说,《查果拉》是我写的第一篇。之所以想做这种改变,是因为我经历的人生、体验过的生活、感受过的世界,有很多还没有进行过文学的表达。以前写的很多文字,更多靠的是想象——当然,那些作品中的很多细节,来自我的体验。我的人生经历比较曲折、独特和丰富。1996年我军校毕业就上帕米尔高原工作了三年多。1998年,我又沿西北边防采访,后来又到西藏边防采访,多次到喀喇昆仑腹地、阿里高原等地采风、代职,有大量的素材现在都放着,还没有写。我现在想来写它。我会写跟极地高原、跟边地有关的一系列小说。这等于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对我无疑是个新的挑战。

刚才王刊谈到了杰克·伦敦的小说,我早年很喜欢他的小说。他的小说大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我在《白山》和《查果拉》里,也有很多人在极端自然环境中如何生存的描写。严酷的自然环境是小说中的人物要战胜、要相处的“对手”——对人类来说,大自然是“敌人”,有残酷的一面,但适应之后,也有其壮美的一面。我在小说中都做过描写。

在《查果拉》里,我想写出真实的人——既有军人的牺牲、奉献和坚守,也有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柔情、艰难和不堪。我要写出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

今天,大家说的大多是好话,如果能说些不足,这种讨论就更有意义了。刚才杨不易就说,廖飞隐瞒自己的病情,坚持留在哨所——他的这种行事逻辑有点令人费解——如果把他设置成一个对自己病情心怀侥幸的人,认为自己只要坚持一下,就能度过难关,可能更好。我觉得这个意见很好。

杨怡芬《浪淘沙》

杨不易.jpg

杨不易(有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

《浪淘沙》意境广阔,风格鲜明、独特。

首先说,小说选择关注的这个人物——小葵,就特别有意思。她是一个谋求升职而进行了权色交易,却最终没能达成目的反而被曝光的女公务员。有人说她是被潜规则是有问题的,因为她是主动出击的。而床照被曝光之后,她不得不离职回到家乡小岛,重新开始。这样的人物,很少被关注,因为她们在贪腐案中往往只是一种谈资,被嘲笑,被唾弃,被妖魔化,更多是被忽视。小说为这样一个人物“立传”,让我们认真去关注,或许现实中存在的类似人物的真实形象和内心世界,甚至如何在艰难中重新出发的命运,打破了某种刻板印象。

其次,《浪淘沙》让我特别注意到的,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手法。比如开篇,小葵出事之后回到家乡,在房间里等待母亲的到来。作为一个“出了丑事”的女儿,该如何面对母亲?小说将那个随时会被拧开的门把手作为一个具有压迫感的意象来写,小葵一边盯着它,一边回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非常成功地写出了小葵惶惑的心态,以及在自省中进行的心理建设。

《浪淘沙》是一部女性小说,除了小葵,另外两位女性人物的设定也很有深意。一个是小葵的母亲,她是一个温婉、坚韧而智慧的传统女性,引导了小葵在创伤后疗愈自洽,重新出发。另一个是朱见鹤的母亲,小葵未来的婆婆,这是一个在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充满创业精神和商业头脑的女性,可以说是小葵的另一个人生导师。而小葵,则将成长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新女性。

《浪淘沙》讲的是一个女性成长和婚恋情感的故事,更是一个商业故事。作为女性,如何在时代大浪和周遭复杂环境中顺势而为,又不是被动裹挟?作者通过巧妙的明暗线结构和人物设计,以及娴熟高超的写作,把商业和婚恋的暗战,中年女性的疗愈自洽和成长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一个精彩好看又意境广阔的小说作品。

杨方《巴旦木也叫婆淡树》

徐清松.jpg

徐清松(有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见刊于《中篇小说选刊》《四川文学》《莽原》《西湖》《野草》《青年作家》《朔方》等刊物。山西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

对杨方的这个小说我提点观点,来跟大家商榷。

优秀作家的主要功力体现在对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或生活,拥有独具只眼的发现和精妙的呈现,并赋予其意义上。而小说《巴旦木也叫婆淡树》在此基础之上,以饱满又流畅的叙事语言,将日常生活传奇化、陌生化,带给读者鲜活的阅读体验和不动声色的力量感。

小说以四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在江南小镇李祖和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之间来回穿梭,时空的大开大合将粗犷的异域风情和质朴的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奇妙的焊接。在结构方面,小说以方海平的女儿方尼娅的视角让文本实现了前后照应,逻辑自洽。而线索上,则以方海平蹲厕、憋尿等行为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由此生发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转折,也迁延出女邻居、阿娜儿、耶娃等次要人物性格迥异的形象。

《巴旦木也叫婆淡树》以纵横捭阖的笔力,呈现了一个小商人艰难打拼的生命历程,也彰显了丝绸之路上古老的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在题材新颖,可读性强和叙述有力的基础之上,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进行了有机结合,读来别有况味。

李修文《记一次春游》

夏1.jpg

夏麦(90后,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有中篇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收获》五年集及《青年文学》“城市文学”排行榜)

在萧条的经济形势之下,中年男人“我”遇到少年时代的女笔友李家玉,而她手中握着“我”的电影小镇的救命稻草——“线下实景游戏授权”,在渺茫希望的驱使下,二人奔赴一场少年时期的“春游”之约,却在酒后真言中,发现李家玉此行的真实目的,是寻找失踪的老公刘大伟。随着对刘大伟的追寻,在各个场景里,“我”与刘大伟的感受逐渐重叠,少年的回忆照进现实,二人同为中年男人,完成了某种超时空的共鸣。随着寻人事件的推进,二人对话逐渐深入,故事的真相也逐渐揭露:“我”的老婆已与老板私奔,电影小镇也早已抵押出去,“我”这样到处拉投资只是因为无事可干;而李家玉也早已没有了游戏实景乐园的授权,成了失信被执行人,只是借着授权的事,在四处寻找消失的丈夫。三人的处境形成了某种同构:人到中年,诸多无奈,很多时候只能撑着表面的繁华,借着欲望与目标来逃避生存本身的荒诞,而更为荒诞的是,这一用来填补虚无的欲望与目标,也是假的。始终惦念却最终看不成的桃花,与李家玉就医导致的“性无能”这一意向,成为时代之中个体生活的缩影:当原先的欲望叙事破灭,究竟什么才是能够支撑生活继续向前的动力?是另一份希望吗?作者借由最终电影小镇被烧的结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残酷的真实:二人幻想盘活的资产在一场有踪迹可循的意外火灾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在商业社会有过较深入的体验的读者,我想会非常共鸣于这个小说构建的意义内涵,我认为这种书写贴近了当下城市叙事的某种真相:它是荒诞的,是南辕北辙的,是黑色幽默的。李家玉对很可能早已自杀的丈夫的疯狂追寻,令人不禁联想到《李米的猜想》,相同的是女人无法释怀的执着,而不同的是,失踪者刘大伟像一个极具存在感的幽灵,从未出现,却牵引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开放式结尾处,“我”与李家玉下河游泳,他一直游在二三十米开外,在各个场景中,都仿佛在等着“我”,这似乎也暗示了“我”的结局。一场春游,一次寻夫之旅,从一个虚假的希望开始,到另一个虚假希望的结束。或许人生总是有某种吊诡的前后不协调之处,在退潮之时,城市中的人们总会与这种措置的黑色幽默不期而遇,而这我想很好地抒发了某种“后现代性”。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五年,现代经济在短短几十年内产生巨大变化,而潮流的起退,又会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这种巨变体现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必然不是舒适的,也因此只有这种内在矛盾性,甚至是解构性,才能够体现这个时代都市人精神感受的核心要义。小说这种体裁令人着迷的点在于,可以以一种非线性的意向化的构建,来描绘生命中镜花水月般的体验,这是它最靠近我们的生命经验之处,是理性的诗意,也是“生存的张力”。正如余华老师说,所有优秀的作家都与现实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之中,我想这种紧张在李修文老师的作品与创作谈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更好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希望,即尽管生活和世界“不可被克服”,我们也比从前更加困惑,可诚实地跟随困惑一直往前走,让困惑明亮起来,我们说不定都可以成为那“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而这也正是我从一个与文学毫不相关的处境中,拿起笔开始创作的原因。

锦璐《你在笑什么》

吴春华.jpg

吴春华(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随笔《不是爱情的约会》,中篇小说集《风知道》)

我感觉比较深刻的有三点。

语言的朴实性。作者开篇就用简单质朴的语言介绍同学李奇其人,像一篇散文的开头,这种视角让读者一开始便产生了信任感,对小说产生了信任。这种朴素的语言甚至朴素的情感自始自终,在更多的场景里显现出李奇这个人的个性,虽然聪明甚至狡黠,但是骨子里是一个认真的、有情怀的、重情义的画家。

比喻的戏谑性。这个短篇小说使用夸张而滑稽的比喻,达到逗乐和反讽的目的。比如对李奇小时候穿着和热爱绘画形象的多个比喻虽然没有美感,但是十分形象可乐;又比如说,主人公李奇下乡采风对着电视台记者的镜头说什么是深入生活:虱子从老乡身上爬到我身上,再从我身上爬到老乡身上的时候,才能算是深人生活了,才算是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

场景的现实性。小说里重要的场景都是源自现实,比如李奇教不懂绘画的同学在画展只需要说“有意思”三个字,很有意思的把现实生活中类似场景幽默地表现了出来,充分展示了中文的多义性和生动性。而重头戏绘画出的“博大胸怀的鸿篇巨制”的描述,塑造出幽默而生动的“笑”者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杨少衡《雨季拟提前到来》

王亦北.jpg

王亦北(90后,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有小说入选四川省作协2019年度重点扶持项目,入选第三届“四川小说家星火计划”)

《雨季拟提前到来》这个小说从城南大道供水系统事故开始,一语双关,既暗示天气,也向读者传达小说人物诸如谢冬来等人生的雨也许会提前到来。整个故事非常好读,也很紧凑,吸引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主要还是因为好奇各出场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爱恨情仇”。

在叙事上,这篇小说很有密度,不论是语言还是讲述的节奏,高密度造就了高压力,也让整篇小说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

人物刻画也很立体,谢冬来有谋算,能摆正位置,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打过来,基本上立住了赢家的基本盘。回到现实生活中,做到谢冬来这样,几乎就算是一个官员的最高准则了,也是一种特别理想的状态,所有力争上游的人都在为寻求这种平衡而殚精竭虑。只是,我们的小说就仅仅是为了展现这样一种所谓“成功”吗?就像在后续杨少衡老师的创作谈里也说道,对于此类的官场小说,他还是挺想去找一个新的主题或者支点,让它不至于落入俗套,那样会显得没意思。

贾1.jpg

贾煜(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小说集《星核密语》,有小说被《思南文学选刊》转载)

“雨季拟提前到来”七个字既作为标题,又有意无意贯穿全文始终,随着情节推动,其隐喻如剥洋葱般层层递进,令人叹服。

“雨季”通常被视作降水丰富的季节,与湿润、生长、变化等意象关联,“拟提前到来”则暗示了一种预期中的时间变迁,象征着某种潜在挑战和不确定性的突然降临。而在这篇小说中,“雨季”只是男主谢冬来口头的一种说法,并非真正到来,他用这种说法巧妙化解了各种棘手的难题,为这七个字蒙上了一层独具个人特色的政治色彩。所以仅此标题,就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意义,使得小说在表达主题时更加含蓄、深沉,可从自然、人生、情感、心理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小说中的谢冬来作为一名副市长,其角色本身是一个隐喻。他既是一个在权力中心运作的基层干部,又是一个处于困境的普通人。这种角色设定表现了当代社会中权力与责任交织下基层官员所经受的复杂心态与艰难处境,进而反映了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抉择。此外,小说中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也充满了隐喻。比如,城市主通道的封堵、工地现场的混乱、货船相撞沉没等场景,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指向深刻的社会根源。它不仅展示了城市生活中的紧急情况和应对机制,更隐喻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制度的漏洞,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互助与协作。

《雨季拟提前到来》情节紧凑、悬念迭起,通过谢冬来处理各类事故过程中的决策、心态与行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细腻刻画了基层官场微妙的权力游戏,也对现代社会治理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性、责任、挑战与应对等复杂问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多元的社会画卷。(主持:贾煜  统稿:王刊 贾煜  摄影:吴春华)

谈论会现场.jpg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主题阅读

2024“文轩好书”⑥|写了那么多年汉字,你真的懂汉字吗?

2024“文轩好书”⑤|你真的懂审美吗?在这里找到答案

2024“文轩好书”④ | 《蜀道十讲》:探寻蜀道文化的诗意与历史长卷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