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家大卫·休谟是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爱因斯坦在构思狭义相对论时便是受到了休谟的启发。如何理解休谟的哲学观点,他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今人又有何启发?“英国畅销哲普天王”朱利安·巴吉尼全新力作《休谟的人生智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角度的答案。
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哲学家和作家,《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者和主编,《卫报》《独立报》和BBC撰稿人,多家著名电台和报刊的定期嘉宾和特约撰稿人,著有《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世界是如何思考的:一部哲学全球通史》等多部广受好评的哲学书籍。《休谟的人生智慧》延续了巴吉尼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展示了他对休谟哲学的深刻理解,也将休谟的思想以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
在本书中,朱利安·巴吉尼巧妙地将休谟个人的传记与思想史和哲学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休谟的完整人生观。巴吉尼在本书中整理了休谟关于美好生活的145条格言,内容涉及成功的意义、友谊、休闲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休谟如何将自己的哲学付诸实践,过上理性与激情、放松与享受相融合的生活,并证明以休谟为指南,生活可以变得更加多彩。
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西方哲学奠定根基时,苏格兰如同英国其他地方,仍是没有文字的社会。但是,到了18世纪早期,苏格兰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的继承者,是世界哲学之都了。爱丁堡引领欧洲启蒙运动,仅有巴黎这个思想中心可与之匹敌。无论是在爱丁堡,还是英国乃至全世界都闻名遐迩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苏格兰人“是当之无愧的欧洲最杰出的文学民族”,此话言之有理。近代有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于爱丁堡这座城市。一位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闻名遐迩、备受尊崇;另一位是休谟,在学术圈外则鲜为人知。然而,在哲学家这个群体里,人们都会赞美休谟,尊他为最伟大的哲学家。休谟曾描述过一个现象:“学者的活动封闭在学院和小房间里,与世隔绝,缺乏与良好伙伴的交流,故一直遭受损失。”其身后之事足以说明,他也为这种现象所害。休谟享受学术界无上的爱慕;在学术圈外,竟湮没无闻。巴吉尼表示,即使是在学术上崇拜休谟的人,也未必能充分领会他作为实践哲学家的价值。休谟最有名的是他的因果观念、知觉观念以及对宗教的批评。可是,人们学习休谟的思想,往往不是为了过上良好的生活,此可谓一大损失。“休谟耗费许多时间思索并撰写的内容,确实大多是关乎玄奥晦涩的问题,但那也只是因为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关乎人性的最抽象的思辨,无论如何枯燥无趣,都可服务于实用道德,并使实用道德的戒律更正确,使它的劝导更具说服力。’例如,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与我们日常经验的每个瞬间息息相关。休谟绝不允许自己的理智插上幻想的翅膀,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扎根于经验,把经验称为‘人生的伟大指南’。因此,休谟思考日常问题,犹如他思考哲学的终极问题一样庄重、理性。”
休谟究竟如何给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要知道答案,我们不仅需要阅读他的著述,还要观察他的一生。巴吉尼介绍说,休谟不仅撰写如何生活的文章,他还以身践行良好的生活方式。他的哲学主张中庸、适度,他倡导人类同情心,对同情心的重视程度即使没有超越,也不次于对人类理性的拥护。最重要的是,他从来不会因为追求学问和知识而妨碍自己享受美酒、佳肴、社交和玩耍这些令人舒缓放松的乐趣。休谟以身践行一种温和、理性、友善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涉及的一切都是今天的公共生活里罕有的。“休谟的所言和所行同等重要,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和谐的整体就是身心合一的生活,它激励我们所有人。我想纵观大卫·休谟这个整体,即此人本身,还有他论及他本人、他的生活方式诸方面时传递的哲学思想。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同时解读他的生活和他的著作。我跟随休谟一生的脚踪,包括他生活和旅居过的地方,旨在说明:跟随他哲学的脚踪,也是同样明智的。”巴吉尼强调,“倘若我们要在近代历史的某个时间点上回归休谟的哲学,这个时间点肯定就是现在。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健全的理智和非同寻常的见识。”
在本书中,朱利安·巴吉尼巧妙地将休谟个人的传记与思想史和哲学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休谟的完整人生观。巴吉尼在本书中整理了休谟关于美好生活的145条格言,内容涉及成功的意义、友谊、休闲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休谟如何将自己的哲学付诸实践,过上理性与激情、放松与享受相融合的生活,并证明以休谟为指南,生活可以变得更加多彩。这是一本集传记、游记与哲思于一体的独特作品,追寻休谟的足迹,从苏格兰庄园到巴黎,在旅行中认识一个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休谟。比如卢梭与休谟之间发生的故事:“休谟和卢梭在1月13日到达伦敦,人们蜂拥而来,就为看一眼著名的卢梭先生。卢梭享受极高的荣誉,他坐下来,让著名的肖像画家艾伦·拉姆齐为他创作一幅肖像画;这段时间,拉姆齐也给休谟画了肖像画。休谟很快安排卢梭住在伍顿庄园,这是英国中部斯塔福德郡的一处乡村。卢梭离开伦敦之前,休谟在位于莱斯特广场附近俪人街的住处和卢梭会面,这是两人最后一次在休谟的住处见面。然而,这个时候,卢梭已经开始疑神疑鬼了。他后来说,有人精心策划一场阴谋,要败坏他的名声,拉姆齐那幅画也是阴谋的一部分。‘这幅可怕的肖像画’,他说道,画‘一张独眼巨人的丑陋的面孔’就是为了让他显得丑陋,让休谟在反差中显得更好看。这幅画今天陈列于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美术馆里,很难看出卢梭在抱怨什么。卢梭和休谟的肖像放在一起,卢梭看起来更有智慧,他目光炯炯有神,凝视着看画的人;而休谟的目光则显得有些空洞。卢梭比休谟更英俊;他穿着亚美尼亚式大衣,头戴皮帽,呈现异域风格。”
这是一部集传记、游记与哲思于一体的迷人作品,本书巩固了朱利安·巴吉尼作为哲学界最优雅作家之一的声誉。还是以卢梭与休谟的故事为例。经过历史的评判,休谟是清白的一方。本书写道:“但是,休谟对卢梭不公正的指控,满怀怜悯而不是愠怒。他写道,卢梭‘奋不顾身地冲进孤独中’,休谟竭尽全力说服他不要这么做。但是,休谟断言,幸福的结局不可能发生了。‘我预测,在那样的情境中,他不会幸福,正如他在任何情境中一直都不幸福。’休谟认为,卢梭的问题是‘在他整个的一生中,他只有感受’。这让他拥有最剧烈的情感上的敏感性,休谟亲眼看见了这一点;但是,这种敏感‘让他更剧烈地感受痛苦而不是更强烈地感受欢愉’。休谟接受卢梭情感的真挚,但是他相信,真挚的情感只能增添一层迷雾,不能使卢梭获得清晰的判断。休谟写道:‘我相信,他原本想很认真地了解最真实的自己,但是,我同时相信,每个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
在这本文笔优美、通俗易懂的书中,巴吉尼展示了休谟的生平是如何解释并符合他的哲学观点的,他巧妙地驾驭了休谟作品中的许多核心主题。《实用主义救了我》作者约翰·卡格认为这本关于休谟生平和思想的著作给人以启迪,它展示了哲学的真正价值不是以论证的力度,而是以它所启迪生活的力度来衡量的。休谟曾经说过:“智者根据证据的多少来确定信仰的深浅。”就《休谟的人生智慧》而言,证据是显而易见的:朱利安·巴吉尼是当今最杰出的哲学作家之一。(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2024“文轩好书”⑫| 用甲骨文画出来的哪吒,你见过吗?
2024“文轩好书”⑪ | 美到窒息!每翻一页都被深深震撼,不愧是“最美的书”
2024“文轩好书”⑩丨古韵新章:《水浒全传》开启侠义经典的沉浸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