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这家人占了三席!没错,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而这父子三人中以苏轼成就最高。生在眉州,长在蜀地,是怎样的家乡山水滋养了他的性情?是怎样的家风家教助力了他的成长?或许,能从童年苏轼身上找到答案。
苏轼天资聪颖,天分极高,20岁考中进士,主考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不由惊叹:“吾当避(让)此人出一头地!”苏轼博览群书,贯通经史,看起书来如饥似渴,是个典型的“学霸”。
不过,苏轼的“学霸”之路并非一挥而就。他曾经写过一首名叫《夜梦》的诗,前六句是这样的:“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意思是,苏轼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时期,父亲监督他读书。有一天,父亲要出去办事,走之前安排作业——把《春秋》这部史书读完。结果因为贪玩,直到父亲快回来了,《春秋》才读了不到三分之一,那个着急啊,坐立不安的,好似一条咬了钩的鱼。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首诗是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时创作的,那时的苏轼已经60多岁了。想起童年读书时的情景,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仍心有余悸,当年其父亲苏洵的严厉的程度可见一斑。当然,苏洵的谆谆教导下以及他充满感情的文风和言之有物的文章引导,使得苏轼、苏辙兄弟童年时代起步学文,就比别人站得起点要高。
不过,你以为苦读就是苏轼童年的全部?不!在科举考试中所向披靡的苏轼,儿时并非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用中国传记文学革新者、眉山市作协主席刘小川的话来说“好玩、好吃、好学才是苏轼的童年标签”。
因为家境不错,儿时的苏轼衣食无忧,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成长,像一棵树,既有沃土,又有充足的阳光雨露。
苏轼小时候贪不贪玩儿?贪玩儿。有诗为证:“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这句诗出自《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诗中,苏轼回忆了与表弟共同度过的童年时光。上树摘鲜果,下水摸大鱼;骑牛读圣贤书,冒雨走永寿镇。永寿镇位于眉州城东二十余里。童年的苏轼自称浪里小白条,大江出没烟波里。拍巨浪,扎猛子,浮对河,掰新笋子烧来吃,手持弹弓追老鹰。苏辙后来还专门写文章,记载了和哥哥一起游山玩水的经历。他在文章中说,自己小时候,跟着哥哥,有山可登,有水可玩。
儿时的苏轼是个孩子王,爱在眉州城里东逛西逛胡乱走,屁股后头是苏辙和表弟程六。三个孩子一台戏,闲来无事,所以才有“狂走从人觅梨栗”。那何处觅梨栗?单觅别人家。在自己家里不可能“狂走从人”。翻人家的青砖墙,苏轼的手脚相当麻利,噌噌噌爬上树,两个弟弟在树下扭头望风……想想那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我想,大家都是会心一笑吧。
说苏轼是个好吃嘴,我想应该没人反对吧,像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春鸠脍、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凉粉、东坡饼、东坡羊脊骨,哪一样拎出来不是让人口水直流。苏轼出生于天府之国——四川,这是一个盛产美食和“吃货”的地方。而他从小长大的眉州,更是川菜发源的中心地带。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赋予了苏轼一颗爱吃的心。他这一生,从眉州吃到汴京,吃到杭州,吃到苏州,吃到扬州,吃到黄州,吃到惠州,吃到儋州,“自笑平生为口忙”(《初到黄州》),简直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童年时期,苏轼上学围着先生转,放学围着锅台转。母亲程氏切肉,放在菜板上的他也要尝一口;乳娘蒸肉包子,他咬得满嘴流油,烫得吞吐舌头,边吃还边问,他就想知道一桌好菜是怎么弄出来的。 一般孩子“偷嘴”自知理亏,都是背着人,可苏轼却是当面“偷嘴”。胆大之余,无不传达出程氏的温良贤德。
有一种游戏,不用教,也不用普及,却受到了几乎全世界孩子的喜欢——过家家。还记得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扮演的就是“爸爸妈妈做晚饭”这一出,大家玩地乐此不疲,最终都能“饱餐”一顿,简直完美。不过,苏轼可不来虚的。据刘小川介绍,有一回,苏轼伙起好友杨济甫和苏不疑、苏不欺、苏不危,带了小不点儿苏辙,跑到西城墙上操办宴席。弹弓打肥鸟,长线钓大鱼,还偷了一块家里的猪肉,几节香肠,五个鸡蛋,果蔬无计,还有一坛子香喷喷的老酒!火砖砌灶台,树枝树叶烧起来,井然有序。几个人也是大快朵颐了一番。
苏东坡自称老饕,有《老饕赋》,曰:“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他饱尝美食,创造美食,传播美食,把成都平原的几十种美味带到了大江南北。
当然,除了玩耍,规矩对一个孩子来说也很重要。在苏轼一生中,有三个人对其影响至深,而排第一的就是爷爷苏序。饥荒年间,苏序将家中近4000石粮食用于救灾,甚至为了帮助灾民,还变卖了自家的田产。苏序一生乐善好施,基本陪苏轼走完了整个童年,对年幼的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小川说:“乐观、侠义、坚强等烙进了苏轼的人格。”排名第二的是母亲程氏,她教会了苏轼善良和隐忍。比如,幼年时,苏轼放学回家后就往鸟巢里窥探。程氏就告诫他,不得捕捉鸟雀,伤及无辜。因此,数年之后,鸟雀在庭院中的树枝上所筑的巢,矮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第三位,则是父亲苏洵。在苏轼的启蒙读书上,苏洵起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求学上进的家风。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曾指出,成年后的任务之一,恰恰是弥补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童年的苏轼是幸运的。可以说,父母之爱、言传身教,兄友弟恭、嬉戏玩闹,这些美好的童年时光治愈了晚年的苏轼。(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顾渐黎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2024“文轩好书” ⑨ | 听说三星堆和罗丹组“CP”?——《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
2024“文轩好书”⑧丨在时代转角,遇见小巷里的温暖
2024“文轩好书”⑦ | 阿来解读杜甫成都诗,竟藏着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