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博物志

龙·文物②|陶寺遗址蟠龙纹陶盘:4000年前的“主流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一直是神秘又传奇的存在,历史上许多文物都有龙的影子。从这些文物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龙的形象变化,以及中国人为其不断赋予的内涵和意义。

陶寺龙纹盘.jpg

一条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长龙盘踞在来自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漆红陶盘之中,华夏文明的脉络也自陶盘中浮现。

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307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彩绘龙纹陶盘,上面绘有迄今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最早标本。2013年8月,蟠龙纹陶盘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蟠龙纹陶盘,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高9厘米,从盘口向下缩小,口沿处斜折。陶胎呈褐红色,器表灰褐色,陶盘外壁附有绳纹。盘口及内壁上沿涂成漆红色,盘内以黑色磨光陶衣为壁。工匠用朱红色彩绘出一条盘伏在其中的龙,因尾部靠近碗底,磨损较为严重,已不太清晰,其余部分仍然清晰可见。红黑相间鳞纹遍布全身,龙身无爪无角,如同一条蛇由碗底向外盘成一圈。龙首微低,抵于尾部,颈部上下对称绘出鳍或髭状物。龙眼如豆,龙嘴大张,上下两排利齿中一条长信外伸,口衔松枝。整个陶盘造型简约质朴,内里图案精美,红黑配色浓艳得体,是龙山文化中彩陶制品的代表之作。

蟠龙纹陶盘在新石器时代的规格很高,是当时王室使用的代表身份的礼仪制品,也是中国早期礼制文明的代表器物之一。陶寺遗址墓地中,这样的龙纹陶盘仅出土四件,分别在四座大型墓葬中。有专家推测,蟠龙或许是当时最高权力的象征,也可能是氏族图腾或部落标识,如同后来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一样。陶寺先民认为龙是祖先的化身,画龙于陶盘之上随葬,可见其对龙的崇拜和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逐渐开始有了集体信仰和意识。

龙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龙的形象逐渐从简朴到精细,从杂乱随性到统一规范。龙纹造型、体态、纹饰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审美趋势。从大部分的参考资料来看,虽然龙首天马行空形态各异,但龙身的主要外形特征还是蛇身,比如《尔雅》中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民间所画的龙是马头蛇身的形象。在考古中发现的一系列龙形器物,多以蛇身形象出现,比如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山西省石楼县出土的商代龙形觥上所饰龙纹,由此可见,蟠龙纹陶盘亦符合当时对龙的“主流审美”。(读者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杜夏)


编辑:董小玥  责编:殷华  审核:何建


相关新闻

文物档案|汉代成都的“说唱艺人”:流传千年的微笑

解码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听“深蓝宝藏”诉古今

文物故事|隔四个世纪,两幅《清明上河图》有何不同

主题阅读

2024“文轩好书”⑥|写了那么多年汉字,你真的懂汉字吗?

2024“文轩好书”⑤|你真的懂审美吗?在这里找到答案

2024“文轩好书”④ | 《蜀道十讲》:探寻蜀道文化的诗意与历史长卷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