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拍摄的居延海(李志鹏/摄)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弱水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象征水势深广、一往情深,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水经注》中“弱水入流沙”,是指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它从祁连山发源,先向西北,再折向东北,奔流到大漠戈壁,形成的一大片绿洲。
这,就是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什么是额济纳?
额济纳一词,源于西夏语“亦集乃”,意为黑水。从北京驾车沿京新高速一路向西,在内蒙古境内的最后一个“补给站”就是额济纳旗。地表黑灰的茫茫戈壁,望不到头的浩瀚沙漠,低低隆起的几处小山,并不是这里的全貌。在母亲河黑河滋养下,40余万亩胡杨林茁壮挺拔,40多平方公里戈壁湖泊居延海波光粼粼,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路边,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骆驼,悠闲地踱着步。耳畔仿佛响起声声驼铃,似乎诉说着古丝绸之路上的沧桑记忆。从汉朝起,华夏儿女就在此屯垦驻军、起塞筑垒,创造了灿烂文明。后来,这里又是唐、西夏和元朝重镇。
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以南约150公里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地方。看神舟飞天,赏金色胡杨,游戈壁绿洲,访居延古韵,近年来游人纷纷来此探妙寻幽,大假期间更是经常爆满,游客往往多达一百多万。
▲额济纳旗胡杨林(刘磊/摄)
古塞黄云共渺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的《使至塞上》将读者带到西北边塞居延,感受其雄奇壮阔。
“居延”是匈奴语“祁连”的音转,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云“匈奴谓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居延海即“天池”。在这一天赐大湖的滋润下,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居延绿洲,即今天的额济纳绿洲。
穿过一片片随风摇曳的梭梭、红柳和胡杨林,来到戈壁大漠上耸立2000年左右的部分居延遗址。
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傅兴业说,居延遗址分布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由烽燧、障城等建筑设施组成,是汉代修筑的边塞军事防御设施。
地处西北边陲的居延地区,是蒙古高原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必经之道,也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茫茫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如果控制了这里,就扼住了自漠北向南转而至河西、西域之咽喉要冲。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重创匈奴后,匈奴败退漠北。太初三年(前102),汉王朝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地区修筑亭鄣、长城、烽燧等军事防御设施,抵御匈奴入侵。
路博德同时修建了肩水都尉府、居延都尉府和遮虏障。秦汉时的都尉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都尉府直接的下属军事机构称候官。隶属于张掖郡的居延都尉府,在北部、西部、南部下设三大候官,分别为殄北、甲渠、卅井候官。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文平介绍,有的研究者认为居延都尉府之下还应有一个候官——居延候官。因为出土汉简简文中有“居延塞”“居延候官”“居延塞尉”的称谓。“塞尉”往往简称“尉”,也称“障尉”,是候官长吏之一。如果居延候官确实存在的话,其治所初步推断为红城。
在达来呼布镇以南20多公里处的戈壁滩上,红城遗址是一座方形城堡,南侧有门,城墙高大而厚实,且没有采用常见的夯土建造,而是用土坯砌筑。
考古资料显示,居延都尉府之下的三大候官治所所在障城主体均为边长约23.1米的方形障城,南侧附带较大坞院。红城虽不见坞院,但其主体障城边长亦约为23.1米,符合候官治所的规格。
汉代居延地区的兵马活动,不仅留下城址和烽燧遗址,更形成大量居延汉简。
达来呼布镇南24公里处的甲渠候官遗址,只残存风化的夯土堆和由三层土坯夹一层芨芨草筑成的城墙残垣,其轮廓依稀可辨。这个俗称为破城子的地方,曾出土大量居延汉简。
1930年四五月间到1931年初,中国和瑞典学者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学者弗克·贝格曼首先在居延长城烽燧遗址发掘出汉代木简,之后在甲渠候官的城堡遗址中发掘出汉简5200多枚。
城堡东侧有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贝格曼又在小屋遗址中发现成册的木简。专家们推测,此小屋很可能是当时的档案室。
1972年至1976年,中国考古队对甲渠候官遗址发掘时,共发现7000多枚汉简,《烽火品约》《甲渠候请罪》等一枚枚字迹清晰、坚固如新的汉简,仿佛让人穿越到“烽火高飞百尺台”的汉代。
考古队还重点对推测为档案室的小屋遗址进行挖掘,出土了从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到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各种簿籍70余册,每个簿册以2道或3道绳索编缀,档案室内还发掘出各种简牍900余枚。
居延地区1930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共发现汉简35500余枚,是我国发现简牍最多的地区之一。
傅兴业说,遗址内出土的居延汉简,是记录汉代边塞屯戍活动的文书档案,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居延遗址边塞军事防御设施及出土的汉简被誉为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
居延遗址边塞军事防御设施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东汉以后,它们逐步失去功能与作用,最终废弃。汉代的辉煌过去了,但只要有黑河水滔滔流过,居延的文明就不会消失。
▲黑城遗址城池(彭源/摄)
繁华落尽掩浮尘
除了居延遗址,沐浴千百年风雨的唐代和西夏古城,也因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更替,而显得从容深邃。
在达来呼布镇东南约19公里处,是唐代的大同城遗址,城址在黑河故道右岸。这一回字形城址由内外两道城墙组成,夯土墙残存已不多,但城墙基础依然明晰。
此城前身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筑的大同城旧址,因多圈马群、套捉坐骑而又名“马圈城”。此城垂拱元年(685)曾侨置安北都护府,但不久后,安北都护府内移至西安城(今甘肃省民乐县西北)。后来在此设立屯戍的同城守捉,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改为宁寇军。
唐代的城址遗址仅此一处,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唐代居延屯田范围要比汉代缩小许多,这是居延屯田史上的衰落期。
然而这座城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王维、陈子昂等唐代诗人曾在此驻足。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被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唐朝将安北都护府迁至大同城后,从军至大同城的诗人陈子昂上书谏言,阐述大同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写下《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居延海树闻莺同作》等诗篇。
徘徊在大同城外,脑中不禁闪现出“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的千古名句。
许多游人来额济纳旗,总会去游览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黑城遗址。它位于达来呼布镇南偏东方向约22公里处。黑城又称黑水城,是西夏在黑河下游设立的黑水镇燕军司。
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大规模扩建黑城,使这里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打元军残余,筑起沙坝截断黑河上游的水源,断水攻破黑城后撤军而去,这座繁华一时的古城因黑河改道而废弃。
直到1886年,俄国探险家波塔宁发现已在黄沙中沉睡500多年的黑城遗址,黑城的宁静才开始被俄国、瑞典和日本等外国探险家打破。
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挖掘大量文物,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
科兹洛夫对黑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挖掘,第一次在城内的街区和寺庙遗址上挖出十多箱绢质佛画、钱币等文物,以及书籍、信件、金属钱币、女性饰物、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第二次到黑城,他雇人打开一座覆钵式佛塔,里面秘藏着许多佛教塑像和成百上千的书籍、绘画、经卷等。他们随后挖掘30多座塔,出土2000多种抄本书籍、300多张佛画和大量木制、青铜镀金小佛像等。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在成堆的文献中发现了一册《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世界上仅存的西夏文、汉文的双解词典。
经历多次挖掘后的黑城伤痕累累。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近年来流沙从东、西、北三面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黄沙之下。考古专家们预测,至今城内还埋藏着丰富的西夏和宋、辽、金、元等朝代的珍贵文书。
“沙阔独行寻马迹,路迷遥指戍楼烟”,这座被流沙半掩的古城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如今万人空巷的景况随风而去,只留世人赞叹其雄浑与幽静。(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殷耀 于嘉 魏婧宇/文)
编辑:董小玥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考古发现|元上都遗址:蒙汉交融的见证
遗址公园|和林格尔土城子:千年古城见证北疆史诗
城市之花|包头:小丽花开,装点“草原钢城”风景
天府书展|当阅读走出书页,“安逸四川”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天府书展|三地联动、微剧破圈!“文化名家采风行”启幕,四川文旅融合探索新范式
天府书展|阿来与乔叶,带我们走向诗与远方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