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洪川(右一)在野外搜寻文物。
今年暑期,每天都有观众走进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查哈阳农场有限公司的荒缘科普馆,观赏石器、骨器、陶器、瓷器等,听馆长陆洪川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教师、荒缘科普馆馆长陆洪川是个大忙人,他不是奔赴黄蒿沟寻找文物,就是在科普馆里为游客做讲解。“走进文物世界,让我感受到了天地之大,趣味无穷。”陆洪川说。
1990年底,陆洪川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查哈阳农场原新立中心校任教,并逐渐喜欢上了史前文物。查哈阳农场境内的黄蒿沟是一条发源于北部山区的季节性河流。1994年,陆洪川在黄蒿沟发现了一块比牛腿骨还要粗大很多的骨头,他问遍了周围人,却无人知晓是什么。他买回一些考古的书籍进行探索研究,最终找到了答案:一万多年前灭绝的猛犸象腿骨化石。
31年来,陆洪川在查哈阳周边累计发现披毛犀动物群化石遗址10余处,收集整理甘南地域古生物化石近千件;发现旧石器地点30余处,采集石器标本万余件;发现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等多种动物的化石。
基于陆洪川的考古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国家文物局立项对太平湖遗址进行专业考古发掘,太平湖周边遗址群如今已被考古界称为查哈阳遗址群。
随着发现的文物越来越多,陆洪川又有了新想法,2011年,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腾出两间教室,支持他创办荒缘科普馆,打造“北大荒黄蒿沟史前动物群化石与古人类文化遗存特展”基本陈列。
走进荒缘科普馆,大批远古时期的野牛、猛犸象、披毛犀、大角鹿、古人类活动遗留物证等化石、石器、骨器标本,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展厅里,为观众提供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好去处。该馆自创建以来,已接待观众万余人次。
荒缘科普馆开馆后,陆洪川经常前往甘南县文物管理所、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学习考古常识及专业鉴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科普杂志《化石》发表了《北大荒黄蒿沟史前动物群化石遗址略考》《北大荒黄蒿沟古人类文化遗存探究》等文章,参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年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扬。
今年4月28日,陆洪川走进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为150名学生做了题为《三十载考古实证家乡万年史》的讲座。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通过互动问答与陆洪川深入交流。他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让他们了解到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者的坚守与情怀。
近年来,陆洪川带着展览走进社区广场、大街小巷、乡镇村屯、田间地头。同时,陆洪川配合录制科教专题片《猛犸象化石》,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查哈阳区域的考古新发现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
荒缘科普馆名气不断提升,2023年成为齐齐哈尔市科普教育基地。陆洪川配合拍摄的专题片《鹤城宝藏——先民遗留的密码》引来大量游客。陆洪川独立创编的《黄蒿沟史话》校本教材,已成为连接广大师生和文物之间的一条纽带。
31年来,陆洪川在文物搜集、文物研究、文物传播等各方面付出了大量艰辛和努力。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说:“陆洪川为配合我国专业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掘北大荒黄蒿沟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原生地层,做好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参考资料和实物依据。”
2024年,陆洪川被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我爱文物如生命,我将继续努力,通过文旅融合、垦地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为家乡的文化繁荣作出新贡献。”陆洪川说。
(摘自《中国文化报》张建友/文)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阅读+”新形态⑤丨阅读新“视界”:当科技与书香共舞
“阅读+”新形态④丨书香里的成长方程式:文轩亲子书店的服务赋能之路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