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书香天府

书博会 |《孩子,你终将长大:熊猫康吉的远行》读者分享会:一场关于生命、成长、生态与文学的对话

成长不是被安排的旅程,而是学会在风雨中找寻方向;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那只独自走向远方的大熊猫行走之中。

2025年7月25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熊猫同行 童梦远航——《孩子,你终将长大:熊猫康吉的远行》读者分享暨捐赠活动”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四川展区举办。这场以大熊猫为主角的儿童文学盛宴,不仅吸引了出版界、教育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更通过生动的故事传递了生态意识、成长哲学与家庭教育的深层思考。作为一部销量近30万册、入选多项榜单,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向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你终将长大:熊猫康吉的远行》以大熊猫视角叩击人心,成为当代儿童文学中“生态与人文”融合的典范。


●生态文学与成长教育的融合:文学如何回应时代需求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动物身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熊猫康吉的远行》并未止步于对大熊猫形象的美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生态与人文语境中。

wechat_2025-07-25_180605_169.jpg

正如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强在致辞中所言:“大熊猫作为四川最具全球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正是串联‘锦绣’与‘安逸’的天然纽带。从生态维度看,大熊猫栖息的岷山、邛崃山系本身就是‘锦绣天府’最灵动的生态画卷,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与四川人从容豁达的‘安逸’气质深度契合,成为外界认知四川的第一视觉锚点。可以说,大熊猫IP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更是‘安逸四川’生活哲学的具体表达,让‘锦绣天府’的自然之美有了情感温度,让‘安逸四川’的人文之韵有了世界通用的沟通语言。”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源于大熊猫的独居习性——当它们长到一定年龄,必须离开母亲寻找自己的领地。“我们由一个幼小的生命逐渐成长,其实是一个不断离开与远行的过程。在不断的离开中,我们摆脱了环境的限制;在不断的远行中,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辽阔。”作家蒋林将这一生物本能与人类的成长逻辑相融合,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隐喻的故事:康吉的远行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自我、家庭与社会的重新认知。

wechat_2025-07-25_180521_337.jpg

这种“动物视角的人类寓言”在活动现场引发了广泛共鸣。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在致辞中强调:“《熊猫康吉的远行》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更是书业践行文化使命的生动注脚。”他指出,当前少儿读物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部分出版物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与思想性;一些读物过于追求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意义与文化内涵等,而这本书通过康吉的远行经历,巧妙地将自然科普知识与成长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书中对熊猫的生活习性、栖息地环境等进行了科学而生动的描述,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到丰富的自然知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同时,康吉在远行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以及它如何勇敢面对、积极克服的过程,也向孩子们传递了勇敢、坚韧、友爱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这种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少儿读物要么过于严肃、要么过于浅薄的局限,为少儿读物的内容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作家蒋林的创作理念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他在分享中表示,这部作品是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背景,表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之美,隐喻了人生的丰富与辽阔;以“母爱”和“成长”为主题,以熊猫康吉寻找领地为主线,书写了成长之路必须面临的离别、挫折、挑战等,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和漫长人生中都必须拥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所以,这部作品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标签和定位:生态文学和成长文学,即通过大熊猫的视角,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交织在一起,既传递了生物多样性的珍贵,也隐喻了人生的丰富与挑战。

wechat_2025-07-25_180704_107.jpg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作品的“教育价值”:作为生态文学,这本书从动物的视角极大地唤起了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生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人类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我们不应忘记,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人类只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类要寻求的是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这本书可以说的还很多。比如: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关于熊猫的诸多的不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生活环境等,也向我们展现了熊猫这一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多万年的物种的生存智慧。而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智慧,正是值得我们人类思考和借鉴的。因为动物小说折射的正是人类世界。正如梭罗所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wechat_2025-07-25_180734_489.jpg

著名动物小说作家、“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则从专业角度评价了作品的突破性:“这部作品最珍贵的,是让我们看见:所谓成长,就是像熊猫啃食竹子那样,把生活的苦涩嚼成前进的能量;所谓生命,就是在荒野中一次次跌倒又站起时,后背逐渐长出的、如竹节般坚硬的脊梁。当康吉终于在洞穴前确认领地安全,那个黑白相间的身影背后,是所有独自面对世界的生命都能读懂的启示 —— 每个生灵都是自己的王者,每段远行都是向自然递交的成长答卷。在蒋林的笔下,熊猫的足迹化作了丈量生命厚度的标尺,让我们在荒野史诗中,照见自己的成长剪影。”沈石溪认为,动物小说的核心在于“为生灵立传”,而《熊猫康吉的远行》正是通过熊猫的视角,完成了对“生命尊严”的礼赞。

640 (19).jpg

与此同时,《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创刊主编、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贺春兰则从教育视角切入,指出作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表示如果有更多孩子早早地读到此书,他们就会对真实世界的模样有所感知:这世界中会有朋友也会有敌人,会有敌人亦会有朋友;会有磨难但更会有美好;会有美好,但也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磨难;在“丛林法则里,只有强大才会被尊重。”他们同时知道,“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首先要保证生命安全,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不管到了哪里,先活下去再说。”“无论我们经历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乐观。”并提醒家长朋友们,“康吉们该走的路必须得走,真正的强者恰需要历经康吉这样的磨难。而身为父母,利用自己的资源助力孩子投机取巧,这样的本来想让孩子省力的爱恰恰对孩子自身该有的生命历程的粗暴干涉,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巨大的伤害。”

wechat_2025-07-25_181713_184.jpg 

●儿童文学的社会责任:少儿出版如何承担文化使命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指出,少儿出版作为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行业的整体格局,更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熊猫康吉的远行》的出版,就像一股清流,为少儿出版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行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他表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熊猫康吉的远行》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与当前书业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在内容创作层面,它展现了少儿读物应有的创新与深度;在渠道建设方面,优质的少儿读物对于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提升渠道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推广层面,《熊猫康吉的远行》为全民阅读在少儿群体中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wechat_2025-07-25_181224_284.jpg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在致辞中强调,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时代需求的镜子,其社会价值远超一般儿童读物的范畴。“它以文学为根基,用熊猫康吉的远行故事搭建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精神空间——孩子们在跟随康吉穿越森林、翻越山岭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野狼、黄喉貂等动物,更能体会勇气的重量、友谊的温度与家园的意义。这种‘文学性+知识性’的融合,既满足了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渴望,又弥补了当前儿童读物中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短板,为儿童阅读市场注入了珍贵的文学基因。”

wechat_2025-07-25_180859_682.jpg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文化专委会副理事长李浩英则从教育视角出发,认为本书展现了当代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 “课时”:用亲密筑牢成长的地基、用引导代替包办的智慧、用放手完成母爱的闭环。书中丹琳的教育智慧,揭示了母爱本质——不是占有,而是托举孩子走向完整的自己。

wechat_2025-07-25_180941_284.jpg

作为新媒体营销达人,张富媛分享了她作为本书第一批读者、一位母亲读完本书的感动,以及读者在阅读本书后给予的诸多积极反馈。许多小读者通过视频或图文的形式发布读后感,书中的多处金句激励了孩子,感动了家长。读者评论形成的良好口碑推动了本书销量的持续攀升。这本书在读者端受欢迎的程度,印证了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强大感染力依然来自优质内容本身。

wechat_2025-07-25_181641_377.jpg 

●成长叙事与时代需求:如何重新定义“成功”

贺春兰坦言,自己在读这本书时正面临着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过去几十年来亲子共读等等一幕幕温馨的镜头在我脑海里重现,敲打着我的心。‘在经历了几百个日夜以来的忧虑和喜悦、悲伤和幸福’,熊猫妈妈丹琳下定决心:‘我亲爱的康吉,去寻找你自己的生活吧。妈妈舍不得你离开,但你真的该出发了。’书中母亲丹琳的选择则提醒我释然,一代代的人,命中注定要面对这样的亲子分离。”从爱的守护到理性的抉择再到暗暗地保护,康吉成功后的见证和无怨无悔地离开。读者在丹琳送康吉的远行中可以深切地感受,父母之爱的无私与宿命。“在故事的结尾,经历了饥饿、敌人、伤病等的各种磨难和斗争,一路上也多友谊的支持,康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获得了丰盈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内心,从而也真正长大。”贺春兰动情地说,“孩子其实是属于这个社会的,为人父母者只是阶段性地拥有。因此,我们要抓紧有限的亲子时光,给孩子一些能够给他一生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熊猫妈妈丹琳期待给孩子的关于生命的韧性和乐观,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wechat_2025-07-25_181107_596.jpg

蒋林在创作谈中直言,康吉的成长历程正是对“成功学”的温柔解构。他认为:“真正的成功是自我超越,而非与他人比较。康吉成为‘熊猫里的王者’,核心在于实现自我价值。”蒋林还以故事的结尾为例,“我选择了让康吉与妈妈重逢。康吉的妈妈,一直坚持把不敢远行的康吉往外推,一直鼓励缺乏勇气的康吉勇敢前行。这导致康吉误会妈妈不爱自己。其实,在康吉远行的整个过程,妈妈一直在暗中跟随,但又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历经万水千山的艰辛,面对重重困难的挑战,以及最终实现梦想的幸福,都让康吉独自完成和体验。我希望给读者带去一定启发,帮助父母如何更好地爱孩子,帮助孩子如何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整部作品我都在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人生之路就是这样,我们离开了妈妈的保护,但那份温暖与爱始终都在。我们走出了妈妈的视野,但从未失去妈妈的牵挂和支持。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有孤独,也有陪伴;有困难,也有收获;有艰辛,也有感动;有挑战,也有成功。”

黄书元指出,《熊猫康吉的远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在于它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期待——它教给孩子勇气,却不止于勇敢;它传递知识,却不止于认知;它讲述友谊,却不止于社交。“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面对世界的勇气、理解世界的智慧、热爱世界的情怀。康吉的远行,正是这样一次精神的启蒙:它让孩子们相信,成长就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带着迷茫依然寻找,带着眷恋依然出发。”

wechat_2025-07-25_181602_488.jpg 

●亲子关系的现代思考:放手与守护的平衡艺术

刚结束高考的北京166中学学生邱梦堃在分享中将自己的成长体验与康吉的远行相连,道出了当代少年对成长的理解。“‘成年,就是一场寻找‘最适合’自己栖息地的远行。’这句话,戳中了我的心窝。”他动情地说,即使像康吉一样起点普通、心怀忐忑,但只要带上对自我的认知、前行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珍惜身边的支持,并心怀一份对世界的责任,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康吉的故事告诉我,也告诉每一位小读者:成年人的征途,不在于抵达某个被定义的‘顶峰’,而在于步履不停,用责任浇灌热爱,在每一步足迹中,定义并建设那片独属于自己的、充满生命力的栖息地!”

wechat_2025-07-25_181027_844.jpg

贺春兰在视频中进一步探讨了亲子分离的必然性。她引用纪伯伦的诗句:“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她强调,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体验生命的机会,而适时放手才能让其真正成长。贺春兰认为,在这样的一个真善美与假恶丑一定会伴生的丰富的社会生态中,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也要让孩子学会辨识敌友、辨识丑恶,学会独立思考、不卑不亢,学会拥有悲悯之心,爱护世界上每一个生命,但也要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拥有边界意识,尊重他人也不被他人贸然侵犯等等。“而关于孩子成长的目标,作者的态度则是,要活下来,不对比不攀比,保持独立思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的王者。正如作者在书籍扉页上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抵达的远方。”

蒋林则通过康吉与母亲丹琳的关系,揭示了亲子关系的复杂性。他提到,康吉曾误会母亲的爱,直到远行结束才明白“那份温暖与爱始终都在”。蒋林认为,这种“矛盾中的和解”正是成长的本质:“我们离开母亲的保护,但从未失去她的牵挂。我们在孤独中前行,也在陪伴中成长。”作为一部成长文学作品,熊猫康吉的远行之路与我们的成长之路一样,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但注定又能够通过努力战胜困难、实现梦想。康吉在出发前,面临与妈妈分别的焦虑,妈妈也有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下,康吉鼓足勇气、勇敢前行。这是一个母亲对于母爱的最好的诠释:爱是放手,爱是支持、鼓励和尊重。蒋林还特别提到书中“人类角色”的设计:一对父女和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者。对于熊猫康吉来说,那对父亲和女儿的出现,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者的出现,表达了中国在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中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

wechat_2025-07-25_181340_910.jpg 

●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播:文学如何助力全民阅读

李强在致辞中特别提到,近年来,新华文轩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多种形式讲好“熊猫的中国故事”,让具有典型中华文化特质的大熊猫文化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四川人民出版社专门成立熊猫出版中心开发熊猫文化主题图书及熊猫文创产品,《看熊猫》杂志打造看熊猫全媒体立体传播平台,熊猫书店打造熊猫主题书店和熊猫文化体验空间,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各类以熊猫为主题的图书。“本书出版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向世界,向全球讲述四川故事、中国故事,助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赠书、颁奖仪式环节,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向受赠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浙涪友谊学校党委书记钟长余赠书。随后,从众多写出读后感的小读者中选出了十位写出优秀读书心得的同学,收到了属于他们的“成长勋章”。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薛秋红与北京国基宏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淑珍为孩子们颁奖,奖状承载着对阅读热爱的肯定,以及对成长勇气的嘉奖。受赠学校学生代表,来自浙涪友谊学校的邹庄梦蝶小朋友说,她在康吉的故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依赖妈妈到慢慢学会坚强,都是妈妈用爱教会的。就像康吉说的:“山再高,向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以后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那只勇敢的熊猫康吉,想起妈妈的爱——心中有光,脚下就有力量!”邹庄梦蝶充满信心地说道。

书籍的“双重叙事”——文字与插图的互补——也拓展了儿童文学的边界。艾立民评价道:“书中色彩明快的插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而这种阅读兴趣的培养,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会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养。”这种创新形式不仅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也为文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一部图文并茂的绘本,黄书元认为,《熊猫康吉的远行》在艺术表达上的创新,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书中对动物形象的刻画——熊猫的憨厚、野狼的凶猛、黄喉貂的狡黠——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插图与文字的互补,形成了独特的‘双重叙事’:当文字描述康吉的恐惧时,画面中昏暗的森林与蜷缩的身影强化了情感张力;当文字讲述友谊时,阳光下动物们的互动又传递出温暖的力量。这种‘视觉+文字’的双重刺激,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拓展了文学表达的边界,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与艺术感知力。”

wechat_2025-07-25_181430_143.jpg 

●互动与读者反馈:文学如何连接创作者与受众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里,小读者们的奇思妙想让现场气氛愈发热烈。蒋林与嘉宾们耐心地回应着每一个问题,将康吉的故事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勇敢”“独立”“关爱”等成长关键词,在问答中深植孩子们心间。幸运读者抽到的签名书,成为这场互动中最珍贵的纪念,让康吉的勇气伴随书本,走进更多童年时光。

活动结束后,许多家长表示,书籍让他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一位母亲感慨:“现在才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这种“代际传递”正是生态文学的核心价值——通过儿童视角唤起家庭与社会的环保意识。另一位家长则谈道:“书中康吉的妈妈丹琳让我意识到,家长也需要一场‘远行’——从‘掌控者’到‘引导者’的蜕变。我曾试图为孩子设计人生路径,但现在我会问她‘如果你是康吉,会选择哪条路’,引导她自己思考。这种改变会让孩子的独立性显著提升,我也将学会用‘旁观者’的姿态参与她的成长。”

wechat_2025-07-25_181457_349.jpg

这场以大熊猫为纽带的盛会,或许正是康吉远行的另一种延续——从书页上的竹林到现实中的成长,从个体生命的觉醒到全人类的生态自觉。而《熊猫康吉的远行》的成功,或许能为出版业与教育界提供答案。它不仅是儿童文学的突破,更是文化、教育与生态的“跨界实验”。正如蒋林所言:“康吉的足迹丈量的不仅是山林,更是生命的厚度。”(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摄影 蒋翼鹏)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主题阅读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