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红若玫瑰盛放,天蓝似碧空澄澈,当窑炉的闸门徐徐开启,一件件色彩绝无雷同的作品呈现眼前。这便是宋代以来冠绝天下的钧瓷。
钧瓷历来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秘窑变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被视为瓷器中的“国之瑰宝”,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等美誉。
在华夏陶瓷文明璀璨的星河里,这一抹源于古钧州(今河南禹州)的独特虹霓,历经千年窑火锤炼,凝结为不朽的艺术。
源起唐钧,宋立官窑
钧瓷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禹州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考古发现的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便属于“唐钧”。这类瓷器釉色呈现蓝白流纹或斑块,乳浊度高,流动性强,已初具窑变特征,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北宋徽宗时期(1101-1125),钧瓷迎来首个艺术高峰。朝廷在禹州东北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御瓷,“钧窑”由此得名。官窑产品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釉色以天青、月白为基调,通过铜红釉的创制,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等窑变色彩,形成“蚯蚓走泥纹”等独特肌理。窑址发掘显示,钧台窑采用双火膛窑炉与筒形匣钵装烧,温度高达1270℃,并运用素烧复釉工艺,技术领先时代。靖康之变(1127)后宋室南迁,官窑停烧,钧瓷发展一度中断。
金元时期,钧瓷技艺由宫廷走向民间。禹州境内窑址增至40余处,并扩散至河北、山西等地,形成庞大钧窑系。元大都遗址出土瓷片中,钧瓷数量居第二,可见其普及程度。但元代钧瓷产品趋向实用化,胎体厚重,釉层不均,多施半截釉,窑变以天蓝底紫红斑为主,艺术性较宋钧逊色。
明朝制瓷中心南移,北方名窑普遍衰落,钧窑生产逐渐萎缩。但值得注意的是,“钧窑”之名实为明代确立——宣德三年(1428),《宣德鼎彝谱》首次记载“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自此五大名窑由此定名。
清代虽有光绪年间神垕镇十余家窑口复烧的记载,但后因战乱与灾荒,钧瓷濒临绝艺失传。直到1955年,禹县陶瓷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系统恢复传统釉色配方,成功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等经典釉色,并创新出十多种花釉,为钧瓷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钧瓷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国家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钧瓷》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了钧瓷的生产,明确其釉色以 “红、紫、天青、天蓝、月白为基础色调”,使钧瓷的品质和特色得到了有效保障。如今,钧瓷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窑变生万彩,件件皆孤品
钧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更因其神秘的窑变特性,使得每一件钧瓷都是无法复制的孤品。这种独特的艺术属性,也赋予了钧瓷独一无二的价值。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图源:故宫博物院)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便是北宋钧窑的经典之作。花盆高18.3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3厘米,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盆里满施天蓝釉,外施玫瑰紫色釉。这种花盆一般与盆托配套使用,是宫中最常用的陈设瓷。其造型以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相呼应,和谐美观。钧釉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兼具宝光内蕴不透明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现象,赋予钧瓷一种莹润幽雅、美丽含蓄的光泽。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图源: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另一件钧瓷花盆——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花盆高17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12厘米。这件花盆撇口、深腹、圈足,整体造型如同一座倒置的钟,沉稳而古朴。花盆内壁施以天蓝色釉,外壁则施以瑰丽的玫瑰紫色釉,口沿和足边釉薄处呈现出酱色。外底涂刷酱色釉,并有五个渗水圆孔,底部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六”。
▲天蓝釉贴塑铺首衔环纹连座花口瓶(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众多元代钧瓷作品中,天蓝釉贴塑铺首衔环纹连座花口瓶尤为引人注目。花瓶高63.2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7.5厘米,出土于1972年北京西城新街口元代遗址。它的瓶口沿外折呈五瓣花形,长颈、丰肩收腹,下连五孔座,整体造型高大饱满,线条流畅而富有力度。颈与肩部附摩羯形双耳,瓶腹贴塑铺首衔环。通体施以天蓝色釉,口沿、腹部和器座点缀着大块紫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庄重而神秘的美感。胎质坚硬,底部露胎处因烧制时的氧化过程呈现赭红色,更添古朴韵味。瓶身与器座连为一体,器座五面镂空,这种连座设计在宋元时期的龙泉窑中较为常见,但在钧窑中极为少见,足见其珍贵之处。(读者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叶海蓓)
编辑:董小玥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非遗传承|山西平遥:世界文化遗产离得非遗韵味
文物里的十二生肖|夏代骨猴:指尖凝萃的四千年文明微光
非遗传承|浙江仙居山歌:见山唱山,遇水唱水
“阅读+”新形态⑤丨阅读新“视界”:当科技与书香共舞
“阅读+”新形态④丨书香里的成长方程式:文轩亲子书店的服务赋能之路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