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癌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实,癌症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息息相关。
不易得癌的人往往有这7种“好习惯”
根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在排除其他死因的情况下,到75岁时,全球范围内的患癌率为21.4%。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1人在75岁之前会被诊断为癌症。癌症的患病概率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多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好习惯”可以大幅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那么具体是哪些“好习惯”,我们一一来看:
1.合理体重管理,不让自己过胖或过瘦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肥胖会诱发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助长癌细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曾明确指出,超重或肥胖与13种癌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量减少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并非单纯脂肪堆积,所以身体质量指数(BMI)范围可适当放宽,这也有利于降低他们慢性病、骨折等风险,同时避免因体重过低导致的营养不良。
此外,男性腰围和体脂率也要关注:
大家可每周称一次体重,用手机或纸质表格记录变化,及时发现波动。
同时减少高热量零食摄入,用酸奶+坚果代替薯片、糖果。主食也要控量,碗里淀粉类食物最好只占一半,另外一半留给蔬菜和蛋白质。
2.主动“迈开腿”,坚持中等强度运动
运动绝不是折磨自己,而是一份“有苦有甜”的回报。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血糖和胰岛素更稳定,身体免疫力更强,肠道也更“通畅”,肺活量和呼吸功能也会改善。
《国际行为营养与体育活动杂志》也曾发布过一篇对5万人生活习惯与癌症风险的研究,发现体力活动水平越高的人,出现癌症的风险越低。
3.以吃“素”为主,占主食一半
植物性食物里的膳食纤维就像“扫帚”,能把肠道里的“垃圾”清理干净。而其中的抗氧化成分(维生素C、类黄酮等)又像“修复工”,能修补DNA上的微小损伤,常吃可以巩固免疫力。
4.管得住嘴,不吃或少吃超加工食品
市面上的快餐、薯片、速食面这些超加工食品,往往高油高糖,还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和丙烯酰胺等“隐形”致癌物,尽量少吃。
要想解馋又不伤身体,可以选择自制小零食,如酸奶水果杯,烤制坚果等。
平时做菜也尽量坚持“食材+简单调料”原则,多用蒸、煮、烤,少炸、少勾芡,越简单越健康。
5.少吃红肉和加工肉
红肉(牛肉、猪肉)和加工肉(香肠、培根、火腿)里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吃多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伤害,增加癌症风险。
每周红肉总量控制在500g以下(生重),平时可用鸡肉、鱼肉或植物蛋白(豆制品)代替一部分红肉。
至于加工肉,建议干脆“零摄入”,若实在嘴馋,也尽量缩减到每周不超过1次。
6.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喝多了不仅容易发胖,还会让身体对胰岛素“迟钝”,进而增加癌症风险。
所以尽量用白开水、无糖茶替代,如果觉得口味太淡,不妨往水里扔几片柠檬或薄荷叶,既解渴又提神。
7.限制饮酒,能不喝就不喝
有研究表明,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增加癌症风险。所以劝告大家“非必要不喝酒”!
如果真的不得不喝,也要把摄入量降到最低。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血常规检查能揭示癌症早期信号
血常规检查是最基础的体检项目之一,虽然它看似简单,但有时也能提供癌症的早期警示信号。以下3个血常规指标尤其值得关注:
1.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可能是淋巴瘤、白血病等癌症的信号。若白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意味着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2.血红蛋白下降
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重要物质。若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尤其是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癌症导致的贫血。癌症侵犯骨髓时,也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进而引发贫血。
3.血小板异常
波动血小板异常增多或减少也可能是癌症的警示信号。长期异常的血小板水平可能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或肝脾疾病有关,也不排除是癌症的早期表现。
(资料来源:39健康网、重庆城市TV全搜索)
编辑:凌雪梅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顾渐黎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日常饮食中暗藏的癌症“炸弹”,很多人天天都在吃!
警惕!长期服用这些维生素,患癌风险激增
癌症来临前身体会报警!这些信号要警惕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