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盆酥山显然是极为豪奢的人家才能享用的美食,宋代普通人在高温天使用的冷饮统称为“凉水”,加冰的也叫“冰水”,因为是解渴之用,也叫“渴水”。我们今天的生水、凉白开之类,宋人大都叫作“冷水”,南宋皇宫在中和节组织后宫妃嫔斗百草,有娱乐性的赏罚,其中惩罚措施就是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
南宋临安有一些铺子专卖的“凉水”很有名,例如中瓦前的皂儿水和张家豆儿水、杂货场前的甘豆汤、孝仁坊红杈子的皂儿膏、通江桥一带的雪泡豆儿水和荔枝膏等等。
皂儿水也叫水晶皂儿,是把皂荚树的种子煮熟后浸泡在糖水中制成的。皂荚在当时也被用来洗衣服,浙江一带没有皂荚树,而用类似的树代替,其果实叫作肥珠子。这种树的果肉和子都生得肥大,宋代人为了区别它和皂荚树,就把其制品叫作肥皂,这个词我们今天还用,不过指代的东西变成了化工皂。
豆儿水则是将黑豆用植物灰浸泡,再用过滤后的汁水煮制。冰镇之后是当时常见的夏日凉水,白天和夜市都有专门售卖的摊贩。
荔枝在唐宋时非常名贵,在北方尤其难得,但大街上的荔枝膏实际上并非用荔枝做成,而是用乌梅制作。挑选肥大的乌梅,用水浸洗干净,将果肉研磨至烂,加入白砂糖熬煮,过程中加入大量生姜汁水和一点桂末。比较高端的做法还会加入麝香之类。荔枝膏做好后用水冲开,冰镇后饮用。这道饮品可以生津止渴,去烦。不仅荔枝膏中没有荔枝,当时流行的荔枝水、荔枝汤、荔枝香、荔枝浆,无一例外,原料中都没有荔枝,基本上都是用乌梅。
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金橘团、紫苏饮之类,大都是加水加糖和一些香料煎煮,在元代的《饮膳正要》中的“诸般汤煎”中记载有具体做法。其中卤梅水是清代盛行的酸梅汤的原型,宋末元初时也称之为乌梅汤,是用乌梅、沙糖、姜汁及少量檀、桂脑、麝末制成。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挨了打,只想喝酸梅汤。
椰子酒是用椰子浆发酵而成,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说:“今人以椰子浆为椰子酒,而不知椰子花可以酿酒。”实际上唐代就有用椰子花做饮品,唐代殷尧藩《寄岭南张明府》诗中说“椰花好为酒,谁伴醉如泥”。
南宋临安卖梅花酒的铺子非常雅致,店铺中邀请鼓乐吹《梅花引》曲伴奏,虽然梅花酒并不是真正的酒,但也跟酒店一样,论一角二角来卖。一角是宋制的四升,用现在的单位就是800ml。《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喝酒,基本上是一人一角。例如鲁智深、史进、李忠三人在潘家酒楼喝酒,一共就要了四角酒。
古人讲药食同源,上面提到的不少饮品不仅可以解暑,也可以用来治夏天的疾病,经常出现在古代医书里。比如甘豆汤,就是甘草、黑豆加上一点淡竹叶或生姜煎制,可以解药毒,治热证、风证、大便不通、肾腰疼、小儿胎热等。再如缩脾饮,可以驱暑和中、除烦止渴,方子是将砂仁、乌梅肉、草果、甘草各四两,干葛、白扁豆各二两,水煎,冷服。但缩脾饮喝多了容易导致脾脏虚弱。
除了冷饮,宋代还有不少夏日限定食物如砂糖冰雪冷元子,再如夏天上市的鸡头米等,也加糖蜜后冰镇,成为独特的风味美食。当时端午节的粽子也有冰镇的吃法。
冷淘也是宋代夏天广受欢迎的冷食,最常见的叫“槐叶冷淘”,苏轼有诗“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冷淘再配上冰镇的生鱼片,大饱口腹之欲。冷淘实际上是类似今天的凉粉、凉皮一类的食物,淘就是淘洗的意思,今天北方做凉皮,还是用面粉淘洗之后蒸煮而成。当时也有把凉面叫冷淘的,苏轼发明过一种“翠缕冷淘”,《山家清供》中有“自爱淘”。
所谓槐叶冷淘,就是在和面的过程中加入槐叶芽儿挤出的汁水,最后做成的凉粉是绿色的,碧鲜照箸。这种食物在唐代已经开始流行,杜甫在诗中就写过槐叶冷淘:“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宋人为了口感更加凉爽,往往还会加冰,苏辙说“冷淘槐叶冰上齿”。宋代有种杂技表演,叫“倒吃冷淘”,演员身体极为绵柔,可以站立后整个腰部以上全部后仰,脸部朝天,还能吃冷淘,可以想象其画面很有张力。冷淘也是当时寺庙夏日待客的美食,不少寺院的冷淘是“打卡美食”,所谓“槐叶冷淘时供客,莲华刻漏夜参禅”。
吃冷淘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明代笔记《五杂组》中说,苏东坡和秦少游有次争论人身上长的虱子,到底是生于衣服上的棉絮还是生于身体上的污垢,争论不休,互相不能说服对方,于是决定找佛印法师做裁判。为了能赢,两人半夜都分别偷偷去“贿赂”裁判,一个说:你要是判我赢,我就设宴请你吃馎饦(类似面片汤)。另一个则许诺吃冷淘。第二天两人各自满怀信心来到佛印面前,佛印说:虱子这事很好解释,它有身子是因为人身上有污垢,而它有脚则是因为人身上穿棉絮。好了,现在你们一个请我吃馎饦,另一个再请我吃冷淘。
(摘自《宋朝人的日常生活》 侯印国/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王欣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