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圈里突然冒出一句让你摸不着头脑却又似乎挺有料的话,心里会不会嘀咕着:“这是真的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你对无厘头的话深信不疑时,虚假信息的毒手已经伸向了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资讯,从社交媒体到网络新闻,铺天盖地的信息无一不在塑造着他们的世界观。然而,虚假信息的泛滥如同暗流涌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真相的土壤。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们能像拥有超能力一样,轻松识破那些企图迷惑他们的虚假信息,那该有多放心!中译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我才没那么好骗:虚假信息鉴别指南》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防诈骗指南。
本书作者内瑞达·卡里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研究员、讲师、专业培训师,拥有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学位。她是Learn to Check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个关于虚假信息和数字内容验证的媒体教育项目。她通过媒体素养研讨会向数百名学生、教师、记者等多维度的观众讲授了数字验证的方法与重要性。
《我才没那么好骗:虚假信息鉴别指南》是一本“数字时代生存指南”,直击虚假信息的底层逻辑,从历史骗局(如登月阴谋论)到现代技术陷阱(AI换脸、钓鱼链接),揭露谎言如何利用人性弱点与科技漏洞操控大众。书中不仅提供实战技能——反向图像搜索、数据溯源、认知偏差破解,更收录了全球权威的验证工具,助你从被动接收者蜕变为真相捍卫者。这本书将赋予你一双穿透谎言的“数字鹰眼”,在混沌中重建清醒认知。
现在让我们跟随这份指南,开启一场扫清造谣者的大冒险吧!
第一幕:虚假信息知多少?
让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小测验来热个身,看看你能答对多少题。
1.公交车没有在你认为该到站的时间到来,因为你查看的是旧日时刻表,你掌握的信息属于()。
A.错误信息
B.恶意信息
C.信息疫情
2.在某个群聊中,有人因为外表而侮辱另一个人,他们正在传播()。
A.浅度伪造
B.两极化
C.恶意信息
3.在某图片搜索器中搜索“首席执行官(CEO)”这个词时,检索到的男性照片偏多,这是因为()的存在。
A.算法
B.杠精
C.机器人
4.那些验证网络信息真伪、监督政治言论的人被称为()。
A.网络水军
B.事实核查员
C.机器人
5.使用人工智能处理音频或视频文件被称为()。
A.深度伪造
B.廉价伪造
C.信息过载
6.有人不断发送经过处理的照片和视频,试图煽动公众对移民的仇恨,他们正在开展一场()的运动。
A.虚假信息
B.错误信息
C.深度伪造
这份小测验,主要是测测孩子对虚假信息有多少了解。别担心,答得好不好,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这份词汇表——
机器人
一种自动运行的账号。到目前为止,还没出过什么大岔子。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这类机器人账号背后没有任何人操作。它们通常被用于散布和传播错误或虚假信息。啊哈,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在机器人农场,人们不仅能买到僵尸粉,也能买到自动发帖的机器人,用于传播谣言。
喷子
这类人在网络上发布充满戾气的言论,且往往不匿名。他们的敌意通常集中在特定的人或事物上。
引战者
这类人专门为了引发网络口水战、混淆视听而发布挑衅性言论,换句话说,就是通过骚扰挑衅、激烈批评以激发网友之间的言论战争。热衷于引战的用户通常都藏在匿名账号背后。
深度伪造
通常指由人工智能制造、编辑或篡改的虚假图像、音频或视频。它们往往技术相当成熟,效果非常逼真但若真想要鉴别其真伪的话,也是可以实现的。
浅度伪造和廉价伪造
这类图像、音频或视频的编辑修改看起来就很“廉价”,人为痕迹明显。尽管如此,当部分网民想欺骗他人时,还是会努力地做着这种自欺欺人的伪造,不过人工智能技术的确更加厉害。
谁是真实的?
深度伪造技术几乎可以瞒天过海。为了让你理解它究竟可以逼真到何种程度,我们可以进入图像识别网站,辨两张人物照片,这里面有一张是真人,有一张是完全由人工智能合成的。别以为这很简单,特别是当没有人事先提示你其实有一张照片里的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情况下。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网上随机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时,你多半会默认这无非是一张普通的人像照片而已。
警惕!你的孩子可能每天都在网络世界上遇到这些现象,被卷入而不自知才是最可怕的。这本书列举了一系列虚假信息词汇表,让孩子们能全面地了解网络上虚假信息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的词汇知识,孩子们可以对网络上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学会识别和防范这些潜在的风险。
第二幕:追踪到底,历史上的“骗局”
有了理论知识基础,却难以分辨出自己是否深陷“骗局”?那就让孩子以史为鉴,这本书带孩子追溯有趣的说谎史,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代替枯燥的话语。让孩子认识到欺诈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惕,辨别信息真伪,避免上当受骗。
历史上的巨大骗局
16—18世纪
女巫审判
你听说过名为苏加拉穆尔迪的女巫小镇吗?这里发生了一场在西班牙尽人皆知的猎巫事件,随后又于16至18世纪之间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被认为是女巫的人会受到惩罚,甚至被烧死。
1796年
顺势疗法和祖传秘方
祖传秘方指的是为了祈求能治愈疾病而制备的“药物”,这些秘方世代相传,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然而,当我们谈到替代医学时,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由塞缪尔·哈尼曼医生创造的顺势疗法。1796年,这位医生提出了以“以毒攻毒”为理论基础的顺势疗法。基于这个理论,一种可以在健康人身上引发相同症状的物质,如果小剂量用在患有该症状的病人身上,可以治愈病患。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围绕顺势疗法存在着诸多争论和争议,许多卫生和医学专家认为顺势疗法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未经检验的疗法多半是一种商业骗局,并很可能会危及我们的健康。
1849年
地球是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毫无疑问,几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一直致力于了解我们的星球,但这却是伤透脑筋的事情。虽然公元前已经有一些论调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但几个世纪后,一些理论却在试图推广它不是球体的观点:我们生活的星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平原。
在这些解释中,专家亚历山大·洛佩兹·博鲁尔在他的书中重申了塞缪尔·罗博特姆的观点,后者曾在1849年以笔名“视差”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力求说明地球是平的,且由一面冰墙包围。时至今日,“地平论”仍然是一个在许多人思想里根深蒂固的理论。
第三幕:实战训练,谣言止于者
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解释“眼见为实”?比起用眼观察,科学的实战技巧更能帮你揭开信息迷雾。全书采用多元视角,通过游戏测试的学习方式趣味互动,提供权威的在线工具。手把手教孩子验证信息真伪,增强孩子的学习参与感和记忆效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防范意识。
测一测:找出谎言是如何被掩饰的
1.一名足球运动员掀起外衣、露出一件印着“我将花费我今年全部的薪水,与青春痘斗争!”文字的T恤的照片在网上流传。但是T恤上的文字并不贴合身体的形状。
将下面每个例子与它所属的虚假信息类型联系起来:
·断章取义
·人为歪曲
·内容捏造
·假链接
你能如法炮制一条虚假消息吗?
但请注意,不要在网络和社交平台上分享;如果你这样做了,请解释清楚,以免误导其他人。
接受挑战!
借助手机和社交网络,核查信息的工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触手可及。在每天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中,我们必须保持批判的眼光。尽管图像或视频看起来非常真实,但我们最好时刻警惕,保持怀疑,不要盲目地相信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你可能忍不住想分享看似令人震惊或“有趣”的消息,但要尽量避免陷入。
试一试快速辨别
我们可以自己试试看,无需借助工具,只要仔细留意就好。
有趣的排版设计,游戏小测试穿插其中,让孩子阅读起来更轻松!
家长们不妨仔细看看,有些测试题也能难倒你!(不信你就试试看)在闲暇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识别验证虚假信息的实用技巧。不如和孩子比一比,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恭喜你!闯关成功!
面对海量的信息,既要有甄别能力,也要有价值排序的能力,以思辨性和专注力有意识地对冲网络的真真假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是自己头脑的守护者。(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