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愷。
在天津大学读书期间的崔愷。
你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很可能见过他设计的建筑。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设计的中国馆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座占地3500平方米的建筑名为“中华竹简”,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其外观形似中华竹简与层层展开的书卷,竹片装饰上用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着《诗经》《楚辞》、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中的119句诗词,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包容精神。“竹简是古老的信息传递工具,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记忆。片片竹简串接成卷,既解决了空间狭窄的问题,也体现了中国特定的文化。”崔愷的这一设计理念,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崔愷以建筑为笔,书写着属于中国的故事。
萌芽:兴趣的种子
1957年8月,崔愷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父亲在五机部设计院工作,虽为暖通空调专业,却对建筑设计情有独钟,浓厚的家庭氛围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小时候的崔愷就对画画兴趣浓厚,少年之家和学校的绘画组是他的乐园。从简单涂鸦到接触色彩、素描等专业绘画,他在绘画世界里不断探索。窗外的风景,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给了他不同程度的启迪。初中时,崔愷到父亲位于兰州的单位度暑假,父亲的建筑师同事沈老师指导他画画。在沈老师指导下,崔愷照着全国美展作品画大幅铅笔画,也因此知道建筑师需要绘画技能,一颗学建筑设计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崔愷带着在平谷的生活经历参加高考,最终被天津大学建筑系录取,开启了建筑求学之路。
成长:学术的沉淀
进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后,崔愷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1981年,他与团队合作的《建筑师之家》设计斩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这激励着他更努力地深入建筑领域,次年顺利考取天津大学研究生。
在天津大学,崔愷接触到丰富的建筑理论和多样的设计理念,不断思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并遇见两位恩师——著名建筑家彭一刚和张文忠。学生时期,崔愷在彭一刚教授狭窄的书房里,安静观看其绘制草图,跟随他到施工现场,看他教工人把草图上的结构线条转化为真正的建筑。“老师们不仅教给我们基本功,还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崔愷说。即便如今设计界有更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他仍鼓励年轻人扎实磨炼基本功,将这份“传承”继续下去。他明白,建筑师的一笔一画就是未来建筑的一砖一瓦,多一分思考,便是多一分宜居。
1984年,崔愷获得天津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此时的他已在建筑学术领域积累扎实知识和丰富设计经验,为未来建筑师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毕业后,面对清华大学和母校天津大学的任教邀请,他选择进入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正式踏上建筑设计实践之路。
初入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崔愷从基层做起,参与多个项目设计工作。1985,他进入深圳和香港的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担任建筑师,接触到国际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了国际视野,也深刻认识到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1987年,年仅30岁的崔愷在西安凯悦酒店设计方案竞标中脱颖而出,但当时他经验不足,连高档酒店都没住过,更不清楚酒店设计细节。为完成项目,他前往香港考察学习,了解酒店功能布局,更深刻体会到建筑设计中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次经历让他收获颇丰,为未来设计理念奠定基础。随后,崔愷主持设计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建筑项目,逐渐在建筑界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如拉萨火车站、首都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等,不仅满足现代功能需求,更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沉淀:本土设计理念的形成
多年建筑设计实践让崔愷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仅是满足功能需求的空间载体,更是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表达。2009年,基于“立足本土”的设计观念,崔愷正式提出“本土设计”主张,遵循“适用、经济、美观”方针。他认为,建筑设计应扎根本土文化和地域环境,从当地历史、文化、自然中汲取灵感,让建筑与土地紧密相连,在借鉴国际建筑思潮的同时,重视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
基于这样的理念,崔愷主持完成众多建筑工程,每个项目都是他实践本土设计理念的生动案例。在设计中,他注重运用当地材料、工艺,尊重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表达,使建筑既有时代感,又能体现深厚文化底蕴。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
绽放:大阪世博会的中国建筑
在众多成就与荣誉面前,崔愷并未停止探索脚步。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受中国贸促会邀请,作为中国馆建筑概念方案总设计人,崔愷深知这不仅是建筑设计挑战,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契机。“对于建筑来讲,如果功能越复杂,反倒越容易,因为有一系列功能性的要求指引做设计。这种小且主题性强,还要展现中国文化形象的建筑,不管谁来做,压力都会大。”崔愷表示,即便已设计不少有名建筑,仍担心会被毙稿。顶着巨大压力,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建筑技术与理念,最终打造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中国馆。中国馆的设计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态度。
从北京的胡同小院到世界的建筑舞台,崔愷始终坚守着对建筑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崔愷将继续以建筑为笔,在大地上书写更多的文明华章,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杜夏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王欣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2024“文轩好书”⑫| 用甲骨文画出来的哪吒,你见过吗?
2024“文轩好书”⑪ | 美到窒息!每翻一页都被深深震撼,不愧是“最美的书”
2024“文轩好书”⑩丨古韵新章:《水浒全传》开启侠义经典的沉浸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