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活动现场

《人民文学》2025年第3期品读会|骆平小说《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一个高校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穷途末路

2025年4月11日19:00,由山西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小说创作与批评工坊主办的“文学期刊品读会:《人民文学》2025年第3期”在该校上河书院举行。本次品读会主要点评了骆平的中篇小说《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和丁颜的短篇小说《鸽子的环》。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人才计划青年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作者骆平携数名研究生线上参加。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申宏伟、太古科幻学院教师扈逸文、晋中信息学院优秀毕业生任睿嘉、张佳荣以及大二学生窦昕蕾、孙靖真和2024届作家班小说创作与批评工坊全体学生参加。

品读会由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作家班小说创作与批评工坊导师徐清松主持。

申宏伟老师(1).jpg

▲申宏伟(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青年作者,山西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

在中国文学长廊中,知识分子始终是承载时代精神的特殊群体。从《儒林外史》以手术刀般的笔锋解剖封建文人的灵魂异化,到《围城》用智性幽默消解知识分子的精神崇高,这条文学脉络在《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中获得了新的叙事维度。小说通过退休教职工老宋的观察视角,构建起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地图,生动地塑造了退休教职工老宋、晋老师、高校学术骨干周启森、陶哲声等形象。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复杂性,既延续了现代文学对知识阶层的批判传统,又注入了新时代语境下的深刻省思。

在高校这座当代学术围城中,周启森的形象具有典型的精神标本意义。周启森既是高校学术围城的建造者,又是困守其中的囚徒。相较于恪守儒家道德的同门陶哲声,周启森更像是当代版的“于连”,在学术名利场的阶梯上,将知识分子的精神格调兑换成现实的筹码。周启森在现实夹缝中不断攀升,然而终究作茧自缚,陷入绝境。作者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塑造周启森这一人物时,笔端流淌的不仅是讽刺,更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深切体察。这既体现出作者的悲悯心性,也使得人物超越了简单的道德批判范畴。

作为叙事之眼的退休教职工老宋,以“青头潜鸭”的隐喻姿态,构建起另一种生存可能。这个游离于学术围城之外的老者,与周启森形成镜像关系:当周启森在体制漩涡中愈陷愈深时,老宋正通过退隐与观鸟实现着对世俗纷争的诗意超脱。这种生存选择,既是对高校象牙塔异化的无声抵抗,也暗合道家“见素抱朴”的处世哲学。作者匠心独运地将老宋设置成小说中的一面镜,这面镜子既照出了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纷纭乱象,也照出了幽微人性深处的每一道褶皱。

现场主持人徐清松老师.jpg

▲徐清松(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

这篇小说展现了当下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中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穷途末路。周启森所有言行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自己的名利,学生时期的勤恳、上进,去导师家蹭吃蹭喝,主动给导师女儿补习功课,其指向都是为了能够留校任教这一美好前程。人性的复杂与人心的暗黑在人物的命运中泛着诡异的闪光。最终,周启森留在了中文系任教,而曾经在“编辑部连夜埋头苦干,趴在一堆稿纸里奋笔疾书”的他“真是再也没有来过宣传部,就像那四年的岁月被橡皮擦一擦,什么痕迹都不剩下”。无情无义的高知分子形象瞬间在读者心中树立起来。

严格来说,小说中的周启森是一个“凤凰男”,他的性格与命运完美对应了“贪嗔痴”,后来,他成为了学术大咖周启森教授,刚愎自用,四处树敌,在权力和名人的光环让他眩晕的同时,举报信和投诉也纷至沓来,他却仍然我行我素。然而,这篇小说的故事核,也就是真正对周启森可能造成致命影响的一桩事体,是他与门下的一名博士在一本中文核心期刊上联合署名,发表了一篇论文,文章的核心观点与三十年前出版的一本通俗读物《唐朝诗人述评》第四章第四节“一模一样”。公然抄袭是学术圈的大忌,惶惶不安的周启森才会极尽委曲求全地找到已经退休的领导老宋协调,这也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线索。

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复杂又微妙的利害共同体,言谈举止之间,尽显人性的幽微,也尽显人心的复杂。然而,那又如何?放在芸芸众生里,谁又不是寄居在灰尘里的一粒尘螨,“微小到肉眼不可见”?

任睿嘉.jpg

▲任睿嘉(生于1999年,山西大同人。于2021年10月始,在创意写作学院2021级作家班小说工坊·徐清松班旁听。曾在《中篇小说选刊》《乡土文学》发表小说评论,系山西省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

《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构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存在哲学系统,值得我们仔细解析。

作品以老宋——一位退休的宣传部工作者为见证者视角,展开了对学术场域和生存境遇的双重观照。老宋表面上是在观察青头潜鸭,实则在观察权力与道德的复杂互动。这种边缘位置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使他能够在周启森的学术危机中看到更为复杂的伦理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辩证处理。当老宋透过观鸟镜注视青头潜鸭时,真正的观察者是谁?这三只违反生物学常规共存的鸭子——“两雄一雌,两只雄鸟是一伙的,形影不离,另一只小雌鸟形单影只”——以非常规的存在方式,反观着人类社会的规范与偏见。这种视角的往复提醒我们,存在总是相互定义的,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

作品中的动物系统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存在类型学:青头潜鸭挑战生物繁衍的常规逻辑;黑眉锦蛇在被吞噬后反而成为周启森身份的一部分;尘螨微小却无处不在,见证了无法被肉眼看见的历史真相;法斗以其本能判断力识别真伪;蜜袋鼯则在飞翔与攀爬之间创造了第三种可能性。这些动物不是简单的象征,而是不同存在方式的具象化。

作品对学术伦理的探讨也很深刻。周启森的学术不端指控呈现了一个存在悖论:他剽窃的恰恰是自己年轻时被剥夺署名权的思想。这一设置超越了简单的道德批判,直指知识生产中的结构性问题:知识的所有权由谁定义?署名权与个人身份认同之间有何关联?当学术场域中的权力关系不对等时,知识生产的伦理边界在哪里?

身体与认知的关系在文本中得到了独特处理——比如:老宋的癌症经历、老宋对尘螨的过敏反应——这些身体的脆弱性都转化为一种认知上的优势。这种“伤而能见”的存在洞察似乎暗示了认知深度往往来源于某种存在的创伤。

作品中的时间处理也值得关注。过去与现在的交织、记忆与现实的渗透,使得存在本身呈现为一种时间的褶皱。老宋与周启森捕获黑眉锦蛇的往事,与当下周启森学术危机的呼应,形成了一种隐喻性的循环。

《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不仅是一部关于学术伦理的叙事,更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寓言。通过这些飞禽走兽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了人类存在的多重可能性,以及在理解这些可能性时边缘视角的独特价值。

孙靖真同学.jpg

▲孙靖真(生于2005年,河北承德人。创意写作学院2023级作家班学员)

小说以多种非典型意象,塑造出人物角色的精神血肉。“走兽”和“飞禽”代表着两种人生状态,即面对利益和权力是高调还是稳重,小说题目通过与文中关系斐然的两位同门师兄周启森和陶哲声的指代,预示着两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观,暗示了最终两人的下场,并借势表达了一条主题——追寻自由人生却不顾脚下的“飞禽”与扎根现实、稳重深沉的“走兽”的对比下,探讨人的复杂性,以及隐喻的社会生态的复杂和完整。

青头潜鸭这一濒危物种的反复出现,恰似主人公老宋的生命隐喻——身患重疾却保持豁达,如同受伤的潜鸭依旧轻盈展翅。这种超越生存困境的生命韧性,在晋老师、陶哲声等人物身上形成共振,构成了小说动人的精神底色。而周启森与黑眉锦蛇的隐喻关联更值得思考,冬眠时的蛰伏与苏醒后的攻击性,精准展现了同周启森一般在权力异化下部分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盲目与极端。

作品对“饥饿感”的解剖极具现实穿透力。周启森对权位的病态渴求,既是个体欲望的失控,更是整个时代精神症候的缩影。当他将学术良知作为晋升祭品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道德崩坏,更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遭遇的严峻拷问。这种批判力度在“吃蛇”的戏谑场景中达到高潮,冬眠生物被强行唤醒吞噬的意象,体现了知识群体在功利主义裹挟下的自我蚕食。

作者以老宋的视角为轴心,将职场博弈、师生情感等线索巧妙安排其间,既保持悬疑张力,又留有思考空隙。尤其是结尾处老宋病房独白的留白处理,使复杂事态最终归于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让读者在“易入难出”的阅读体验中,完成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观照。

这部作品最珍贵的启示在于: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遭遇侵蚀时,我们既需要青头潜鸭般的生命韧性,更需要警惕黑眉锦蛇式的异化危机。因此我认为本篇小说从意象走笔,独特的叙述为读者提供了“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般的良好阅读观感,社会视角的切入,各类矛盾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照,促使小说成了富有启发的批判和对照思辨的文本资料。

窦昕蕾同学.jpg

▲窦昕蕾(生于2005年,山西阳泉人。创意写作学院2023级作家班学员,文学评论作品见于《中篇小说选刊》(公众号)《小说月报·原创版》(公众号)等)

骆平的《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狼狈与执拗。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跌宕的剧情,却在日常的对话与回忆中,撕开了学术圈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篇小说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局:有人想躲进自然的清净,有人却陷在功名的泥潭里越挣扎越狼狈。

周启森这个角色让我又气又笑:他穿阿玛尼喝星巴克,却对濒危鸟类说出“野鸭肉更筋道”的荒唐话;他引用黑格尔、津巴多给自己贴金,转头却被一条法斗狗吓得脸色发白。

老宋的观鸟爱好像是对现实的无声反抗。他架起了专业设备追踪青头潜鸭,像是寻找自己失去的东西。小说中“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破镜重圆”,既戳破了成年人的体面,也道尽了人与人之间渐行渐远的无奈。

作者将知识分子的脆弱、算计、孤独通通展现给读者,用轻松的笔触道出了沉重的现实:学术圈里明争暗斗的举报、同事间的捧高踩低、中年婚姻的支离破碎……都是生活对我们的嘲讽——你以为西装革履就能伪装成功,可总有些“小意外”让你原形毕露。就像老宋最后选择放下执念住进医院,或许我们都该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邵瓷同学(1).jpg

▲邵瓷(生于2004年,新疆哈密人。创意写作学院2024级作家班学员,有评论作品见于《中篇小说选刊》(公众号))

这篇小说很好地描绘了当代社会的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周启森和老宋、陶哲声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启森对于人生的态度只有自己的功名利禄,所以从他的性格之中我们可以隐隐窥见他的结局。标题中写到了飞禽走兽,看完整部作品我感觉这个标题起得特别好,每一小节都是由一个动物作为线索,串联起周启森的各种行为和性格,比如受伤的青头潜鸭、周启森对于蚊子腿的稿费的执着、凶猛的法斗等。这篇小说有两个悬念,一个是周启森的结局,另一个是老宋了解真相后到底选择帮不帮助周启森。我觉得作者对于周启森的刻画很立体,一方面他是有个人能力的,另一个方面他确实很自私。人都是不完美的,这才真实,而在小说中毁了周启森人生的正是他自己。作品的结尾部分处理得很好,老宋的人生阅历和经历注定了他的选择,而周启森谋算了一生,也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我想谈谈动物视角,当我们以动物视角观察人类世界时,我们对世界会有一种陌生感。这篇作品其实并不是动物视角,却用不同动物品性的穿插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动物的相似之处,我们究竟是在驯化动物,还是和动物一样被困在了社会的牢笼中?就像周于旸短篇小说《退化论》(《小说界》2023年第2期)中作者将人类放在动物园中驯养,发现人最后变成了鸟,却也终究飞不出社会对我们的牢笼一样,而这篇小说对于人性和自由的探讨本身也很有价值。(统稿:徐清松 摄影:赵艺萱)

骆平在回答师生提问.jpg

▲骆平回答师生提问

编辑:王欣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

文章仅代表学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主题阅读

2024“文轩好书”⑫| 用甲骨文画出来的哪吒,你见过吗?

2024“文轩好书”⑪ | 美到窒息!每翻一页都被深深震撼,不愧是“最美的书”

2024“文轩好书”⑩丨古韵新章:《水浒全传》开启侠义经典的沉浸式阅读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