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用“闻笛赋”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他为什么要用这一典故?
源起:冤死的嵇康
故事要从嵇康遇害说起。
身为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的名气太大了,大到当权者都想笼络他。
当时的当权者是司马昭,他谋朝篡位,光天化日下杀死了曹魏政权的皇帝曹髦,为天下人所不齿,所以上位后他迫切想要收买人心,就把目光锁定在嵇康身上。但嵇康的心思根本不在名利场,他只想和二三好友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的日子。嵇康的拒绝,无疑驳了司马昭的面子。
刚好这时嵇康卷入了一宗冤案,司马昭就在小人的挑唆下公报私仇,强行把嵇康处死。临死前,嵇康弹了一首《广陵散》。因为这支古曲只有他会弹,所以临死前他悲痛地表示:“《广陵散》从此失传了。”
《思旧赋》:闻笛赋的本名
向秀是嵇康的好友,在当时的声望也很高。所以嵇康死后,向秀立刻被司马昭召唤到洛阳。
向秀和嵇康一样,一直不愿与司马氏合作,但嵇康的事让他明白,命运已由不得自己。在到达洛阳前,向秀特意绕了一大段路,来到山阳县嵇康的故居:嵇康死后,他的家人已经搬走了,房子空无一人。向秀站在房前,想起以前和嵇康一起饮酒、赋诗、打铁的日子,音容笑貌都那么清晰,可此时他们已阴阳两隔。突然,屋舍附近隐隐传来吹笛的声音。向秀想起精通音律的嵇康,想起在刑场上他最后弹奏《广陵散》的情景,顿时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思旧赋》。
刘禹锡为什么用闻笛赋
《思旧赋》里,我们能看到身不由己的感叹,知音难再寻的悲哀,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怅然: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
我想,正是基于这样复杂的感情因素,刘禹锡才会在诗里写“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当年的刘禹锡满腹壮志,却因改革失败,得罪了大官僚与宦官,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山楚水,一待就是23年,从三四十岁的壮年,熬成两鬓苍苍的老者。等他流放归来,很多同僚都已不在人世,如何能不感伤?
坚守心中的“逍遥”
需要注意的是,感伤归感伤,刘禹锡从来没想过放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写完这首诗后,刘禹锡依然雄心不改,哪怕身居闲职,也兢兢业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一如写完《思旧赋》的向秀,虽然迫于权贵他不得不入朝为官,但他只挂名不做事,依旧坚守自己和嵇康心中的道——追寻自由。最后,向秀从《庄子·逍遥游》中悟出了“逍遥”的真谛——逍遥是生命存在的最佳境界,满足本性即可达到逍遥的境界。
你找到心中的“逍遥”了吗?如果找到了,那就请风雨不改地坚守下去吧。(夏昆/文)
编辑:王欣 责编:董小玥 审核:何建
品格说文|荆轲胆小、剑术差 为啥还会怀念他
品格说文|白居易遇上刘禹锡:有一种友谊叫“懂你”
诗词中国|司马楼上忆《秋词》
“阅读+”新形态③丨水下书店的诗意栖居:当阅读遇见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
“阅读+”新形态②丨竹韵书香润山乡:以阅读点亮乡村,以公益守护乡愁
“阅读+”新形态①丨书香赋能:一家金融机构的精神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