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 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严禁处理、传输国家机密

博物志

文物档案|陶鹰鼎:六千年前的器物,竟然如此萌萌哒

陶鹰鼎.jpg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而它——陶鹰鼎则是中国远古陶器中最特别的一个。”这段来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生动地描述了远古陶器陶鹰鼎的制作过程。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是一件来自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器物,经由当时的工匠摔、捏、烧等工序,将仰韶文化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完美融入其中。仰韶文化的陶制品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器物多是实用性较强的生活用品,陶鹰鼎是唯一一个鸟类造型的器物,可见它的独特与珍贵。2002年陶鹰鼎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陶鹰鼎通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陶鼎胸腹浑圆,占据身体大部分位置,腿部圆润壮实,踩于地面,与尾部巧妙形成了陶鼎的三足。头部连接鼎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双翼后背紧贴身体两侧,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呈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古人眼中鹰本是给人一种威武雄壮之感,而这陶鹰鼎却给人一种胖胖的可爱之感。

陶鹰鼎的发掘经历同它可爱的外形一般,也格外有趣得紧。

1957年某日,陕西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正在田间用双轮双铧犁深翻土地时,挖出了一些光滑的陶器,可当时殷思义并不知道他挖到的是一件国家至宝,只是随手将挖出的碎陶片埋回原处,而将一件鹰型陶鼎带回家去做了鸡食盆。

第二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发掘该遗址时,也对周边展开了调查,而殷思义所在的太平庄便临近泉护村。得知此事的殷思义,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述了自己挖出陶片的经历,并将已经用了一年的“鸡食盆”送交给考古队,这件珍贵国宝才终于摆脱“鸡食盆”的命运,得以见于世人。

根据发掘报告资料,陶鹰鼎出土于一成年女性的墓葬,该墓葬东西长约2.7米,南北宽约60厘米到80厘米。与陶鹰鼎一同出土还有两件骨簪,14件骨匕,石斧石铲各一件,陶器则有陶钵、釜灶、小口平底瓶各一件,可见这座墓葬规模不小。陶鹰鼎和其他石器都是放置在墓主人的脚底,专家们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六千年过去了,陶鹰鼎的制作地点、方式、方法、制作周期、烧制细节,都已经无据可考了。但作为一件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品,陶鹰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巧妙的设计,优美有趣的造型,顺滑精细的线条,无不给我们透露着六千年前先辈们超高的审美能力和精湛纯熟的制作工艺。它展现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它是五千年前先辈们聪明智慧的结晶。(读者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杜夏)


编辑:董小玥  责编:殷华  审核:何建

相关新闻

文物档案|汉代成都的“说唱艺人”:流传千年的微笑

解码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听“深蓝宝藏”诉古今

文物故事|隔四个世纪,两幅《清明上河图》有何不同

主题阅读

2024“文轩好书”⑥|写了那么多年汉字,你真的懂汉字吗?

2024“文轩好书”⑤|你真的懂审美吗?在这里找到答案

2024“文轩好书”④ | 《蜀道十讲》:探寻蜀道文化的诗意与历史长卷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