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档案|西汉错金铜博山炉:炉烟袅袅,缥缈仙山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时长:4分钟

博山炉.jpg

1986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发掘,为世人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汉盛世的窗口。在这座承载王侯威仪的地下宫殿中,一件熏香器具与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稀世珍宝一同面世,并以精湛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西汉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便是如今陈列于河北博物院中的错金铜博山炉。

何为博山炉?这与汉代人向往的一处仙境有关。“博”意为众多,“博山”则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东海蓬莱、方丈、瀛洲。因熏炉的炉盖被铸成层峦叠嶂之景,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若是于炉中焚香,青烟袅袅,缭绕炉体,形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宛如古人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因而得名博山炉。李白在《杨叛儿》一诗中描述过:“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中亦载有:“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好看又实用的博山炉在两汉与魏晋时期,一度成为盛极一时的“潮流单品”,是宫廷与贵族家庭必备的居家好物。

这件错金铜博山炉通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属于青铜器中的豆形,看起来像个大杯子,是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分铸而成。炉座与炉盘以铁钉铆合,炉盘与炉盖则以子母口相接,可随意开合以便添换香料。博山炉通体以青铜为骨,错金为饰。错,便是将金银丝如毫发般嵌入器物表面的沟槽,错出流畅、精致的纹饰,经打磨后与铜胎浑然一体。错金为博山炉赋予了充盈的贵气,历经千年仍流光溢彩。可惜,如此精妙的工艺在东汉以后基本失传了。

一件熏香器具,炉座是其根基,细看之下,底座透雕成三龙出水之态。三条蛟龙昂首挺颈,怒目圆睁,身躯在波涛中蜿蜒盘绕,鳞片以错金勾勒,层层叠叠如浪涛翻涌。龙首高昂处恰好承托炉盘,既具力学平衡之妙,又似有擎天之势。在西汉文化中,龙是沟通天地的灵物,《礼记·礼云》中载有:“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其形象常与皇权、祥瑞相系,也正契合了墓主刘胜的身份。

整件博山炉最为显眼的,当属炉盖和炉盘上部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微缩海上仙山——“博山”了。在这仙山之间,有诸多生灵活跃其中。山峦最高点以及左右两个次高点上都有活泼机灵的小猴,有的蹲坐在山峦高处,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有的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下面的山峦间,虎豹身姿矫健,在山林间奔走,或追逐猎物,或巡视领地,尽显王者风范。猎人们则身背弓弩,穿梭于山间,他们目光坚定、神情专注,正在进行一场紧张刺激的狩猎。还有几棵小树点缀其间,为这仙山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气息。这些人物、动物与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山景和狩猎场面。同时,炉盖上还有循山势起伏的镂孔,这是工匠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烟气发散而特意铸成的。博山炉无论是错金工艺还是设计构造,都展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卓绝的智慧和极强的耐心。

在战国到西汉时期,熏香文化盛行于世。博山炉更是备受西汉皇室贵胄和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这其实源于当时的人们对长生不老、升仙的渴望。使用博山炉熏香,仿佛能与仙境相通,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香料的种类不断增多,品质也不断提高。汉代及汉代之前,人们常将茅香、蕙草等草本植物干燥后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使用,虽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到了西汉中期,龙脑香、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从南海等地传入中原。这些香料需制成香球或香饼,放在炉身底部,用炭火高温慢燃,这样生的烟雾较少,香气却更加持久浓郁。为了适应这种新型香料,博山炉的设计也不断改进,炉盖加高、空间加大、炉腹加深,从而更好地发挥熏香的效果。而工匠们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流行的图案装饰融入其中,使得博山炉的造型越加精美丰富。从最初的素面铜炉,到错金银装饰,甚至长安城内还有能工巧匠造出了九层的博山香炉。《西京杂记》中便记载了:“长安巧工丁缓者……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如今陈列于博物馆中的错金博山炉,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熏香神器。它以青铜为骨,错金为饰,将千年前一个王朝对仙境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熔铸于一炉之中。当炉烟升起,缭绕间,可能窥得两千年西汉盛世里那座“仙山”?(读者报特约记者 杜夏)

编辑:董小玥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文物 西汉
相关阅读

风物|拾取残珍入画屏,“锦灰堆”绘画的前世今生

文物里的十二生肖|商伏鸟双尾青铜虎:猛兽也“养”萌宠

文物档案|战国时期的“收纳神器”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