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诗歌大道
历史上的成都浣花溪,是诗歌文化中心,名副其实的人文胜地。而“诗意”的起源,应该感谢有“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公元759年底,为躲避战乱,杜甫携家人经甘肃、陕西等一路颠簸,风尘仆仆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暂住浣花溪畔的寺庙里,很快,杜甫爱上了这块地方,然后在这儿建起了著名的草堂寓居。从杜甫到蜀地,到公元768年离开蜀地,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前前后后居住了约四年光景。
在这儿,多年颠沛流离的杜甫,过上了一段相对平静舒适的生活。他行走在浣花溪两岸上,诗情焕发,诗兴勃发,先后创作出《病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江村》《草堂即事》《春夜喜雨》等200余首诗歌,有的诗歌还成为千古名诗。
为了纪念诗圣,从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开始,人们对杜甫一家居住的草堂进行了修缮,让后人凭吊。果然,慕名前来怀念杜甫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他们在参观草堂的同时,也留下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诗歌。浣花溪两岸,从此氤氲着浓烈的诗歌气息。
晚唐成都人雍陶,在出川之时,专门到成都拜谒草堂,并写下这首《经杜甫旧宅》:“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棚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时。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经专程从川南宜宾来到成都,拜谒草堂,并满怀深情写下一首《老杜浣花溪图引》:“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诗中,把杜甫寄寓成都的生活进行了概括。南宋浙江绍兴人苏泂也千里迢迢随祖父来川,并多次前往浣花溪畔凭吊杜甫,然后写下《浣花溪》来缅怀诗圣:“抱郭清溪一带流,浣花溪水水西头。重来杜老谁相识,沙上凫雏水上鸥。”
有诗圣这面旗帜飘扬,浣花溪两岸也成为人们理想的居家之选。他们希望沾一沾诗歌的灵气,陶冶情操。嫁给成都人为妻的江南才女左锡嘉就是这样的人。这位30岁就丧夫的她,为了培养子女成才,毅然从乡间的祖居地,移居到浣花溪畔,并成立了一个女子诗社:浣花诗社。左锡嘉经常带着女儿,在浣花溪畔采风吟诗,吸引了不少游人的关注。一时间,左锡嘉创建的“浣花诗社”,成为晚清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不少诗歌爱好者、文人、市民前来观看诗社的对诗、唱和活动。一时间,“浣花诗社”享誉蜀地。
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浣花溪两岸的诗情依然澎湃不已。行走在如今的浣花溪公园,这里别出心裁地修建了一条长300余米、浓缩了中国3000年诗歌发展史的诗歌大道。中间镌刻着上百首历代诗人留下的著名诗篇,两侧雕刻着陈子昂、白居易、苏轼、李白和杜甫等众多诗人的塑像,让浣花溪充溢浓郁的诗歌气息。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及浣花溪公园,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歌分别用篆、隶、行、楷、草等书写呈现,镌刻在长廊中,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同时,杜甫国际学术研究中心、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也相继落户浣花溪畔,更加烘托出这儿的人文气象。流淌在浣花溪中的千年诗情,在新的历史时代,继续澎湃激越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贾登荣/文)
编辑:董小玥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