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十二生肖|战国虎座鸟架鼓:楚国人有自己的“架子鼓”
发布时间:2025-04-28  阅读时长:3分钟

虎座鸟架鼓1.jpg

《说文解字》载:“虎,山兽之君也。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如此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竟然成为了“配角”!

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的战国虎座鸟架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该器物以楠木为胎,髹黑漆为地,朱、黄、金3色绘饰,极具楚文化特色。架鼓整体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由底座、支架、鼓体3部分构成,采用榫卯结构拼接,无金属构件,充分体现楚人“以木为骨、以漆为魂”的造物理念。而“百兽之王”老虎,则是作为底座卧于支架之下。底座采用了“对称美学”,两只老虎四肢屈伏、背向踞坐,通体黑漆打底,以朱砂勾勒卷云纹、雷纹;虎首昂起,双目嵌绿松石,口部微张露獠牙;足爪抓地,肌肉线条遒劲,既显威仪又含驯服之态。虎座的底部还有多条盘曲遒劲的龙蛇。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凤鸟。凤鸟喙部大而弯曲,昂首引颈,振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以细腻的线条描绘,色彩鲜艳。凤鸟颈部修长,身姿矫健,有一种灵动之美。背向而立的凤鸟之间,一面直径60厘米的大鼓,悬挂于凤冠之上,凤鸟颈部与鼓架相接处设活动榫头,可调节鼓面角度。鼓面下有两只迷你的幼虎,后足立于鸟背。鼓框髹红漆,鼓面可能为皮革制成,虽历经千年,部分已腐朽,但仍能想象其曾经的模样。双虎双凤组成的外部轮廓为方形,中间悬挂的鼓面又为圆形,外方内圆,方中有圆,将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以虎身为底座,鸟身为支架的鼓乐器,可以说是集浪漫的想象和精湛的工艺为一身,是战国时期楚国独有的代表性器物,亦是如今人们窥探楚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孟子·梁惠王》中记载:“乐以鼓为节也。”古代音乐演奏通常将大鼓、小鼓配合使用。大鼓有建鼓、悬鼓之名,用以控制整个音乐的节奏,虎座鸟架鼓属于大鼓。目前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出土的40余件类似器物,多来自楚国贵族墓葬,代表了一定的社会等级与礼仪规范,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中,颜色、花纹或有些许不同,但不变的是高大夺目的凤鸟。

楚国人自诩“凤鸟后裔”,《白虎通义》中载有:“楚之先熊绎,火正也,其神祝融,其精为鸟。”相传楚国人的祖先为火神祝融,而凤鸟正是火的化身,它遇火而合、涅槃重生,是至真、至善、至美之物。楚国人因此将其视为神鸟,作为图腾,寄托自己“生命永恒”的美好祈愿。虎本为“百兽之王”,在中原地区颇受崇拜,但楚国人却将凤鸟“凌驾”于虎座之上,足见楚国人对凤鸟的珍视以及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值得一提的是,虎座鸟架鼓整体使用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制作而成。“髹”指用漆涂物,“饰”则有纹饰之意。楚国漆器被认为是我国漆器工艺的一大高峰,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的近400年间,从未中断过生产。其工艺不同于商周青铜器的狞厉厚重,以“轻、巧、精、美”重构礼器美学。虎座鸟架鼓运用“堆漆”“描金”“针刻”三大绝技——虎身鳞甲以漆灰堆塑出浅浮雕效果;凤羽纹饰采用“一笔双色”技法,朱漆未干时撒金粉,形成立体流光;鼓框边缘以针尖刻出0.1毫米细线,填充彩漆,展现“察毫芒之末”的微雕境界。这种“器以载道”的工艺革命,实为楚人“不服周”精神在物质层面的投射。

站在虎座鸟架鼓前,仿佛听见“咚咚咚”的声音跨越千年传来,那是楚国人浪漫的呓语。(杜夏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殷华)

编辑:董小玥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凌雪梅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

文物 湖北 漆器
相关阅读

观展览|贵州精品文物亮相长沙,展现独特夜郎文化

人文地理|鄂西北有处“桃花源”

文物档案|《一梧轩图轴》:明末文人山水的雅逸之境